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蓬勃生机
来源:求是 作者: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发布时间:2008-10-06 (阅读次数: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斗争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鲜明地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凸显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高理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抗震救灾精神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充分践行和升华。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生命权是人的所有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权。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第一线,夜以继日组织指挥抢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千头万绪,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做出百倍努力”。广大干部群众、人民子弟兵、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舍生忘死,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托起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希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对生命的尊重还包括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了全国哀悼日,以国家的名义悼念遇难群众,让人感到了生命的平等和崇高,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得到有力的诠释和生动的实践。

    以人为本,互助友爱。急他人之急、忧他人之忧,互助友爱,真诚奉献,是以人为本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和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国人民倾力支持,四面八方昼夜驰援。在灾区,到处可见满载救灾物品的车队,到处可见从祖国各地赶来的志愿者;在学校、街头、社区,在企业、机关、部队,人们踊跃捐款捐物。这一切,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危急时刻,为国分忧、共克时艰的高尚情操。大爱无声,大爱无疆,这种真诚的互助奉献品格,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品质。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价值追求,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尊重科学,倡导科学精神。这次抗震救灾,受气候、地形和交通的不利影响,难度极大。党和政府以科学的态度组织指挥救灾工作,努力把握灾情特点和救灾工作规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安排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技术手段,保证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在防震减灾、防病防疫、救治善后、灾后重建等方面,也都努力实现科学领导和统筹规划,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总之,信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保证了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实现,而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强大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一共同理想能够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抗震救灾斗争的实践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强大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物质基础。截至9月8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74.72亿元,中央财政投入600.77亿元。共接收来自社会各界593.47亿元的捐赠款物。中央今年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明后两年中央预算还要再做相应安排。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抗震救灾斗争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高效运行,各种资源的快速动员和有效调配,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优势。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各级党委和政府快速反应、果断决策、有力指挥,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立即作出决策部署,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建立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干部群众奋力开展抗震救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展现了强有力的总体指挥能力、群众动员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鼓舞和坚定了灾区群众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斗志与信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急灾区之所急,视支援灾区为己任,迅速投入到支援灾区的行动中去;各类“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在抗震救灾一线组建,形成了一个个坚强战斗堡垒;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挺身而出、身先士卒、舍生忘死,成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这一切,充分彰显了党的先进性,显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证明了我们党完全能够担当起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

    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符合并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抗震救灾斗争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实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抗震救灾斗争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共同理想的实际行动。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更加坚定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抗震救灾中,民族精神得到极大的洗礼,民族力量得到极大的凝聚。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从伟大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和养分,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开拓和提升了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抗震救灾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为国解难的高尚情怀。在抗震救灾中,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广大民众,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人们把爱国主义与公民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热爱之情化作迅疾有力的行动。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爱国力量迅速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又一次焕发出绚烂动人的时代风貌。

    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在抗震救灾中,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都连在一起,力量迅速聚集,创造了全体中国人团结动员的范例,也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提供了最好的证明。有了这种精神,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抗震救灾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灾难会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极大的痛苦与创伤。但在民族精神的激发下,这种痛苦和创伤会化作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顽强奋斗的动力。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虽然余震不断、道路艰险、气候恶劣,但救援人员仍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奋战;灾区人民强忍悲痛、自救互救,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正是全国人民不抛弃,灾区人民不放弃,才使废墟上又升起明天的希望。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具体展现和新的升华。救灾工作的一些新变化、新举措,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进步和创新精神。救灾信息透明,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避免了大范围的恐慌,提高了救灾工作的效率,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负责、理性与信心,也赢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与尊重。赈灾款物公开,主动向社会公开抗震救灾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接受社会的全程监督,为防治腐败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示。接受外援开放,主动向国际社会表示接受援助,允许国外专业救援队、医疗队进入灾区,还允许外国媒体记者深入灾区,报道中国抗震救灾的生动事迹,让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政府与人民,中国在感动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关切中国,我国的国际交往与对外开放呈现出新姿态、新内容。

    在抗震救灾队伍中涌现出的大量志愿者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与人民子弟兵、救援人员和医疗队伍一道,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颂歌。有外国媒体惊叹:发生在中国的毁灭性地震催生出中国的志愿者大军!志愿者群体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他们身上凝结着鲜明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活力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实践,是引领社会风尚,推动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这次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本身就是一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教育和生动实践,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活力。

    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爱国主义价值理念。在抗震救灾中,无论是冒着生命危险毅然从5000米高空跳下的空降兵,还是远在异国他乡仍情牵祖国的海外侨胞;无论是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一线的广大志愿者,还是坚守工作岗位为灾区人民提供力所能及援助的普通大众,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真挚地表达着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集体主义道德准则。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强大的互助友爱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地无情人有情,我们都是汶川人!”整个中华民族都心系灾区、支援灾区,大地震使全中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实践提供了珍贵素材。

    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艰苦奋斗作风。抗震救灾斗争本身就是艰苦奋斗的过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救灾条件下,短时间内打通主要干道、恢复电力和通讯设施、营救安置广大受灾群众,没有一种顽强拼搏、踏实苦干的精神是不行的,参加救灾的解放军官兵和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尤显珍贵。

    地震带来的悲痛将渐行渐远,而从废墟中升华的精神必将永存!抗震救灾,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又一次洗礼,是对我们民族团结的又一次检验,是对我们民族力量的又一次凝聚。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蓬勃生机,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执笔:王炳林  阚和庆)


上一篇:努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下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性出场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