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有多少领域需要“责任终身追究”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毕诗成 发布时间:2008-09-17 (阅读次数: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云南省高级法院出台了《关于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实施细则》,该省法官责任终身追究制开始试行,省高院将对违法审判责任人追查到底,捍卫司法公正和威信。
  对云南省的法官而言,此规定是高标准严要求,也是巨大的压力。有了这道“紧箍”,法官们会对审判工作更加高度敬畏,小心谨慎地行使审判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因为一旦犯了错误,哪怕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也可能被请出来负责。而之前没有这道“紧箍”,在一些情况下,审判责任会因人事变迁或者时间推移而变成一笔糊涂账。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各地在探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时候,自发性地提出了“终身追究制”的概念。比如,针对突发灾难中学生的重大伤亡,河南省提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责任终身追究制”;针对一些领导一屁股坐到开发商那里胡乱批地,青岛市提出要实行“批地终身责任追究制”……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有1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立“领导干部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以敦促领导干部科学决策。
  尽管“责任终身追究”的概念目前运用得十分零散,且处于尝试阶段,但它对体制建设的启发却是非常分明的:对于行使公共权力者,应该逐步形成“谁用权,谁就要负责一辈子”的意识———法官审案如此,警察出警如此,审批土地如此。总之,凡有公权处,皆有问责人。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这是我们改革多年之后对权力问题形成的共识。尽管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先建立起这样的制度,已是很大的进步。
  也许有人认为,严格甚至苛刻的问责,会束缚一些人工作的手脚,还可能令一部分人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应该看到,所谓“终身负责制”并不是非要和谁过不去,它的指向不是简单的事后追究,而是从源头上使行使公权力的人建立起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岗位、权力和判断真真切切地负起责任来。在当下,这非常有利于推动公职人员职业精神的建立。至于哪些是无心之过,哪些是有心之错,自有更详细的规则进行判断,无需担心会因此而冤枉一些人。
  站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高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在公权力领域全面推行“责任终身追究制”的重要意义,将“责任终身追究”的理念在更多地区、更多领域逐步推广开来,我们或许会豁然发现:一些曾经滥用公权力的人,原来是有能力把事情办得更好、令老百姓心里更舒坦的。

上一篇: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下一篇:我国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