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必须实事求是 |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9-01 (阅读次数:
)
|
|
一个有着110多年历史的中国最早的大学,一个以实事求是为校训培养出无数社会精英的名校———天津大学,在“创新”成为一个时代命题的今天,他们对创新如何把握?怎样理解?前不久记者就这样一个议题专门走访了天津大学校长龚克。
话题首先从天大“实事求是”校训和创新谈起,在龚克校长的办公室,龚校长对记者说,在上学期期末天津大学08届毕业生座谈会上,有学生郑重其事地向学校提建议说,在人人谈“创新”的今天,天大“实事求是”的校训是否应该改一改?对此,我们不能苟同。“实事求是”的百年校训,是支撑天大发展的精神内核。“实”即从实际出发,“是”乃真理、真善美,“求”就是求索、突破。这其中就包含着从实际出发,为探究真理而不断创新的内涵。为此,我们认为“实事求是”校训并不过时,这其中包含着创新。“创新”已是现今的高频词汇,但我们讲创新不是为了赶时髦,创新不仅是主观愿望,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管国家还是学校,都要从实际出发来谈创新。所以,创新必须务实,必须“实事求是”。
对于一所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和大学的职能是怎样的一种关系?龚克说,对于大学的职能,通常说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但在不少场合甚至重要文件中把“教学”改为“人才培养”。龚克认为将人才培养与科研和服务并列的提法极为不妥。他说,我们不能把培养人才看成大学的诸多功能“之一”,因为它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大学为什么要独立存在?因为社会对其有独特的要求,那就是培养人才。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先后提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这是在本世纪初叶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紧迫需要,甚至是关键所在。这不仅是对研究型大学的明确要求,而且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而人才的竞争又是科技竞争的关键。如果培养不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肯定要落空。所以,龚克认为,第一,大学一定要始终把握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二,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科研、服务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关系。教学是基础,必须宽厚扎实。但创新人才培养一定离不开创新实践,大学一定要承担科研创新的任务,一定要参加到国家重大的科技计划和工程中去。正所谓不打大仗培养不出真正的帅才。研究型大学要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锻炼一批师资、培养一批学生。让学生从中不但可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也可以亲身体会到什么是国家需要、什么是团队协作、什么是多学科集成,使他们今后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时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途径;第三,就是全社会要支持创新人才培养,让大学参加到重大和前沿的科技项目中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也是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有人说,创新靠兴趣。作为大学就应当提倡靠研究者兴趣、个人自由探索搞科研。对此,龚克说,好奇心的确是科研的驱动力之一,特别在二三百年前,很多成果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工业文明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很多重大的科研项目都是从经济、社会需求出发有组织、有目的进行的。比如原子弹、雷达、卫星和深空探测、计算机、通信和网络、育种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恐怕不能归之于好奇心。所以,在大科学时代,只强调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也并不符合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大学承担科研项目一定要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为此,天津大学在科研工作上提出两个聚焦,即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并力求使两个焦点重合。
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把“学科建设”放在很高的位置,称之为“核心”、“龙头”等等,形成以“学科为本”的发展战略或创新战略。对此,龚克认为不妥。他说,从科学史来看,学科本来是“对象”或“客体”的划分,一方面反映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认识的局限。从整个社会发展史来看,现代学科划分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社会分工的“映射”,它应该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向“后工业文明”转变的时代,学科体系必然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革。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不是靠细分,而是靠交叉融合。加之,目前我国学科划分过细,而且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科好像更多地是针对“主体”,成为对主体即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学科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重大创新成果的产生。他说,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传统教育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强调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但缺点就是不经世致用。现代教育是讲求实用,但缺点就是把人当作工具,以专业或学科为本,各个专业分工明确、在生产线上配合达到最高生产效率。目前的专业教学体系是现代工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分工在大学的映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发现很多前沿领域的研究限制于传统的学科框架中进行的非常艰难,多学科交叉融合往往会取得很多突破,多学科联合攻关目前已成为了一种趋势。拿工程学来说,过去把技术看成自然科学在某一方面的应用,而工程又是技术的应用,这个观点已经不符合现代工程的实际。看看当代的一些大的工程项目,通常都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共同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三峡工程,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技术,而是百万移民,总体方案必须考虑经济、环境、地质、历史等因素。如果工程师没有社会感、历史感、美感,只知道具体技术恐怕不行。因此,还是“以人为本”为好,作为大学要尽量创造一个多学科融合、适合人的素质发展的环境,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然而,这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学科的细分和僵化就是明显的障碍,更可怕的是学科与行政权力、经济利益分配等搅在一起,形成了整个的体制障碍,再加上长期囿于学科的思想观念,更加阻碍了创新发展。他透露,天大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希望能经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一个合适的体制,有意识地用环境、政策和机制去鼓励和促成各学科的交融。龚克说,这件事很难,但是必须做。
采访快要结束,龚克对记者说,现在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非常快。究其原因,那就是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社会在快速发展。创新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要求我们完成的课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的大学跟上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和体制跟上时代的变化,这才是创新的要义。为此,必须实事求是,针对实际问题,瞄准历史方向,实施创新突破。 (ebs)
|
上一篇:北京,新征程的又一个起点 下一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