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在上海的许多书店,有关防震防灾知识类读物渐趋走俏,媒体上的防灾教育节目或专栏也很受欢迎。这对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确实大有裨益。但纸上得来终觉浅。随着现代高科技发展,一些市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创造条件,令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灾害、意外情境,从中认清各种灾害、事故的起因缘由,达到寓教于体验的效果。
显然,防灾安全体验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第一,迄今为止,我们许多身在灾区之外的人,对大地震、对重大自然灾害的体验和认识,仍然是间接的,用老百姓的话说,是“隔了一层”。这种非直接性的感觉,使我们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切肤之痛”。这让我们对灾区人民的肉体与精神伤害,很难有内在的深切把握。再多的同情,与“感同身受”仍然有很大的认知差距。
第二,切身的体验,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灾害,更有助于我们提高防灾自救的能力。防灾救灾,严格地说是一门系统化的知识和专业化的技能。这一次救灾行动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专业救援队的专业技能,让我们大开眼界,也充分认识到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在防灾救灾中的巨大作用。防灾安全体验教育能够使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普通人,多一些自救的技能,少一些盲目的无谓“冲动”。这对珍惜生命、挽救生命,无疑会提供巨大的帮助。
第三,防灾安全体验教育应当成为现代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现代社会“生命教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社会越发达、环境越复杂,各类不可预知的风险、灾难,降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目前绝大多数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与其他社会机构首先要做到警钟长鸣。告知公众各类危机的潜在可能性,并经常进行应对演练,强化公众危机观念。这也应当成为当代社会、当代教育、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如今,防灾安全体验教育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度重视的公民教育内容之一。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我们国内,北京市为配合奥运行动规划、提高市民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建设了一座公共安全馆。该馆分地震、消防等8个主题展区,可真实演绎、“复制”地震海啸、洪水火灾等各类影响和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的自然灾害及人为制造的灾难等。参观者在馆区能切身感受到灾难对人的精神的巨大冲击,不仅提高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减缓压力,还可学习、掌握在灾害中逃生的自救或互救知识。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不妨利用现有的民防等设施,通过光、声、电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建造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市民安全体验馆,通过情境训练,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安全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实践基地,进一步强化公众的危机应急技能,使公众能够在危机面前从容冷静,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损害。 (e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