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紧急而又艰巨的救援阶段后,四川特大地震灾区的人民正在从废墟上站起来,着手进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灾后的金融业务,在简陋的帐篷里一笔笔做起来;田间地头灾民们抢种抢播的身影不时闪现;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则传递着生命的希望……
眼下,在政府的主导下,各路专家正在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规划,有的已到实地开展考察调研,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拿出重建方案。专家“专”,就在于权威、科学、系统。在灾区重建家园的规划设计建设中,专家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还要发挥主要的骨干作用。但是,在重视发挥专家骨干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听取民意,汇聚民智,调集民力,体现民主,要有“民间智慧”的关注参与和建言献策。
“民间智慧”包含了民众深厚的生活积累、实践经验、细微体察、利益诉求。“民间智慧”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不仅仅是一般的“补缺”,而是能够使我们的重建规划避免“一厢情愿”,更加贴近当地实际、更加符合灾区群众需求、民俗特点和文脉传承要求。正如在抗震救灾的危急关头,进入深山里的重灾区,需要当地老乡引路,吸收“民间智慧”参与灾后重建,也是一种“老乡引路”。它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协调配置好各种资源,形成灾后重建的合力。
灾后重建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其中不同受灾程度的群众对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在重建过程中,安置灾民不可能采取同一种方式,也不可能出于“我为你好”的良好愿望而简单地自作主张。在劝导堰塞湖下游区一些山民搬迁的时候,就出现过个别家庭灾情不重的群众不情愿迁离的现象。将来在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作中,类似的房屋和人员动迁仍然会涉及许多群众的利益。这实际上反映了重建家园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可能比硬件设施建设更艰难。在抗震救灾以及重建家园中,我们除了要继续与地震灾害以及一系列次生灾害作抗争,还必须走群众路线,妥善细致耐心地做好人的工作,取得理解,形成共识。“民间智慧”参与灾后重建,就是要形成一种对话沟通机制,听取民意,汇聚民智,促进政府与群众、专家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等相互之间的理解、认同、配合、支持。
大灾当前,同情、爱心、善意,多多益善,怎么奔涌释放都不为过,但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却需要人们在继续伸出援手的同时,更需要注重科学理性。这种科学理性,一方面表现为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施工建设,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体制机制的创新,依靠制度杠杆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厉行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切切实实地让灾区民众在灾后得到休养生息,分享灾后重建的实际成果,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幸福。强调“民间智慧”的参与,可以减少规划设计建设中脱离当地实际以及群众意愿的因素,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进一步提升规划的贴近性、满意度。
当然,走群众路线,吸引“民间智慧”的参与,要以当地民众为主体,又不必局限于一时一地,不妨拓宽视野,广纳天下有识之士的高见妙招。在参与方式上,可以设立专门的平台和路径,如短信、电子邮件、论证会、听证会、方案公示,等等。(e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