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和谐文化的特点
和谐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其一,融突性。世界是多元、多样的,各国、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也是多元的。于是,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和合蕴含矛盾、冲突,也蕴含协调、沟通、和平,由和而谐而合,谐与合是和的价值目标,只有和才能通达谐与合。这就把矛盾、冲突导向和谐、和合,而不是导向非此即彼的对立,导向你死我活的战争。
其二,有序性。《周易》说:“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时空在变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变化虽是原有秩序的打破,但经调整、协调,又使不同的事物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又进入有序状态,而保持其和谐,即“保合太和”状态。有序而协调发展,就是一种不同事物之间互相配合、支持、理解、沟通、协调、和谐、和合的发展状态。
其三,日新性。《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日新、创新而生生不息,是和谐、和合不竭的生命力和生命智慧。日新是和谐文化永久的动力,创新是和谐文化持续的活水。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中,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日新、创新的实现。
其四,笃行性。中华和谐文化讲“知行合一”,孔子讲“听其言而观其行”,“言必信,行必果”。中华和谐文化强调在实践的笃行中获得日新、创新的资源,获得新事物、新生命化生的动力。《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关键在行,实行了就要见成效。这种笃行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尽管各国、各民族笃行的形式、内涵各有不同,但“道并行而不相悖”,都可通达和谐状态。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所需要。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家,使心灵获得调养。在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精神家园为我们提供心灵慰藉、精神归属和终极关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安身立命、灵魂安顿和精神归根的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亲和力的源头活水;是民族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科学创新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唯变所适、生生不息的动力。中华历久弥新的璀璨文化,是全民族文化认同、文化尊崇的基础,是民族生命智慧的源泉,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支撑。否定和斩断中华文化,搞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那是民族衰亡之路。无文化认同和尊崇,共有精神家园就无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文化认同和尊崇积淀愈深愈厚,文化认同感、尊崇感、就愈具有吸引力、聚合力、亲和力,中华共有精神家园就愈美满。
文化的认同和尊崇,主旨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尊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对于生命存在和民族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对民族的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的执着追求。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之心和民族之魂,它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要提升核心价值理念、核心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愈来愈频繁,西方文化处于强势的条件下,我们要接受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丧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某些西方大国的“文化殖民地”的教训,重视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二要满足人们不断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热切愿望。在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情境下,一些人的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日益突显,甚至迷失了人生方向,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三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华文化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扬光大,就必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合世界各国有益文化,以造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同时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