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 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和谐文化的内涵
和谐、和合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和首要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心、民族魂的表征。和谐、和合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多样性的差分、冲突的协调、平衡、融合,是天地万物之间千差万别的冲突融合而和合的模式或状态。和谐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文化实践和理想追求的总和。中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心和魂、根和体,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繁荣昌盛的智慧源泉。一个无心的民族,就会走向神衰体亡,心强才能力壮;一个无魂的民族,就会成为行尸走肉,魂灵才有睿智;一个无根的民族,就会枝枯叶黄,根深才能叶茂;一个无体的民族,就会任人摆布,体健才能强盛。中华文化亘古亘今、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和谐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求,它以其悠久、博大、精深的内涵,具有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唤起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中华和谐文化包括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国际观等方面。
(一)宇宙观。和谐文化的宇宙观是指万物从何而来的?这是宇宙观的重要问题。中华和谐文化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如何生物?“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杂是合的意思,是多元(五行)差异事物、要素冲突融合而和合成万物,所以《周易》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这就是说,天地、男女是阴阳两极,是多样矛盾冲突的,但通过氤氲、媾精、合气的融合形式,融突和合而化生万物(包括人类),不是由唯一的造物主或神创生万物。“和”就是肯定与我相异的他者的存在,我与他即是他与他的关系,彼此没有高低、贵贱、轻重之分,也没有一方吃掉、消灭另一方的问题,而是互相交往、交通的平等、平衡、公平、互尊的关系,否则就破坏了“以他平他”的和谐。“和实生物”的宇宙观开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多样性、包容性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和谐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和谐文化的价值观指人对物与精神世界的价值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以“和为贵”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和谐是体认、处理自然、社会、人际、家庭、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政治、国家治理、万物生育的根本原则。在《五经》中,《易经》绘声绘色地刻画了鹤在树荫下欢乐鸣叫,其子唱和的情景;《尚书》说尧使天下百姓亲和、和睦,使各邦国之间协调和谐,和睦共处;《诗经》充满和乐、和鸾、和奏、和鸣、和羹的思想,君臣上下、四方使者通过这种形式激起情感沟通的和乐,兄弟、夫妻之间可以兴起亲密感情的和乐;《周礼》把和谐贯彻在周代典章制度中,并对各官职的职责中作了具体规定,如太宰要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大司徒以礼乐教化万民和谐,化解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不和谐。各级官员职责的价值目标是和,和是他们的终极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和谐、和合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价值目标。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以“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理想人格实践的人间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开出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开出和谐生生路向。中华和谐文化思维与和谐精神,上始于伏羲画八卦(八卦的阴阳两个符号,组合成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多元异质事物的和谐),中历《五经》和先秦百家的凝聚锤炼,智能创新,形成了体现民族精神和生命智慧的逻辑思维,建构了安身立命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
(三)人生观。和谐文化的人生观是指人观照自我的生命价值,人为实现自我价值所构成的与自然、社会、人际互动的关系。简言之,即人活着为什么?有为财富而活,有为名利而活,有为酒色而活,有为人而活。为人而活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几希”价值,这“几希”的价值就是“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有别于禽兽的人的价值。之所以“人为贵”,是因为人“禀阴阳之和,抱五行之秀”,即禀受阴阳的“和气”和五行的秀气。陆九渊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人自觉意识到人是有价值的,首先要体认到人生之可贵,珍惜生命价值。要使“人为贵”就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左传》记载,叔孙豹讲价值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的“三不朽”价值是长久的,与日月同辉。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使人生促进社会、人际、国家、民族的和谐。
(四)道德观。和谐文化的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关系原则的总和。道德的宗旨和价值目标是和谐。人一降生,他的生命就与衣、食、住、行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互相交往活动与冲突;他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军事、法律等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互动中会发生冲突;他在与他人的各种需要、利益、权力的占有、分配关系中会发生冲突;他的心灵由于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有限而有压抑、苦闷、焦虑、忧愁等不平衡和冲突;各文明之间由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的殊异而发生冲突。和谐文化就是要弘扬社会公平、公正,化解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冲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加强品德的修养,担当起历史使命;互利互助、团结友爱,协调、和谐人际冲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人的心灵和谐,并有所归属和安顿。
(五)国际观。和谐文化的国际观是指协调国际间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联盟间矛盾,以构建和谐世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交通、沟通的最大的、普遍的道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协和万邦”作为其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指导自身行为的原则和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冲突的原则;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帮助不发达国家,以求共立共达;以“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联盟和平共处;以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坚持“以邻为伴”、“以邻为善”原则。中华和谐文化倡导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政治上互相尊重其主权和国格,都具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主张各国、各民族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合作互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目标发展;提倡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中,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及国际关系准则,以建构和谐世界;主张在外交交往中坚持博爱精神和人道主义原则,消除一切种族、贫富、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仁民爱物”的方式去处理国际争端,尊重人权,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尊严和民族利益;倡导各国、各民族互相借鉴、互相信任,协商合作,求同存异,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合作。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