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实践与体会
公众理解科学在中国主要以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方式进行,其实践过程有以下特点:
1.鲜明的政府主导特色。科普工作是社会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部门和组织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发挥政府的协调和组织作用就成为关键因素。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除了制定《科普法》,落实《素质纲要》,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外,还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科普设施建设。
2.通过媒体开展丰富的科学传播活动。2006年,中国共出版科普类图书3126种,占科技类图书的5.5%;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节目总时长9.92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节目11.38万小时,分别比2004年增长36.8%和51.8%。
中国的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中国的公众理解科学工作还是初步的,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普工作还限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对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的传播普及欠缺;引导公众从科学的角度参与公共决策的工作十分薄弱,有的地方官员甚至回避公众从科学的角度参与和问责公共决策;没有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
鉴于上述问题,要进一步推动公众理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以下问题值得思考:第一,仍需从满足公众的实际需要入手,这是推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动力所在;第二,引导公众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解决社会问题,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内容;第三,加强国家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和正确应用科技的能力。(ebs)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