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进一步推动公众理解科学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06 (阅读次数:
    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在英国皇家学会看来,英国科学传播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考虑到科学发展的速度及其向社会渗透的广度,这种状况更需要改进。在报告中,英国皇家学会对大众传媒、科技馆、决策机构包括科学界本身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无疑会促进一个国家的科学传播与普及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报告对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传播与普及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与意义

  当今中国与英国十分相似,科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私人事情的决定,大到国家决策的认知,都离不开公众对科学的认识与把握。

  从经济上看,公众理解科学是技术经济的基础命题。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下的现代文明不仅是科学家、科学团体参与的过程,还是广大民众理解与使用科学技术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近代科学产生以后,其真正的意义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把科学转化为技术并且为大众掌握、理解的过程——这一点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从政治上看,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推动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扭转工业时代把科学看作功利性价值或与民主政治无关的片面认识,在事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公共决策中,很少有不涉及科学技术的。对公众来说,理解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并能够在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拥有发言权,就拥有了体现科学内涵的民主——这或许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吧。

  从文化上看,公众理解科学扩展并深化了文化的大众根基。从文化角度思考公众理解科学,不仅开阔了科学作为文化的大众视野,也丰富了当代文化的科学内涵。可以说,公众理解科学的提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事件。

  从一定意义来讲,公众理解科学其实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场社会学意义上的创新与改革。

  中国化认识与思考

  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中国有何启发与借鉴?公众理解科学必然受经济形态、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特别是国民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内生变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走上符合中国现实的公众理解科学之路。

  1.市场经济形态提供了利益机制

  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由于当代经济发展与科学密不可分,人们对科学技术开始向往与追求,这就产生了公众理解科学的利益机制;而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也需要向公众最大限度地传播与普及科学技术——这就体现了在推进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国家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

  2.特色民主政治提供政策动员机制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为公众理解科学提供了独特的政策动员机制,使公众理解科学能够不断扩展生存条件与空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其中第43条明确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这就开创了我国公众理解科学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后,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普及与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2002年6月29日,我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发展阶段。200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家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实施《科普法》和《素质纲要》的配套政策。

  3.文化建设的推动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的一种文明,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我们要总结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推进科技进步,不能只是购买先进设备和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营造有益于迸发科技创新智慧的文化环境和条件,即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中,更多地注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应当是在中国推进公众理解科学最为重要的文化内容。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上一篇:信息技术催生新兴服务业   下一篇:节能减排身边事:提倡使用节能电脑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