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企业呼唤 “一招鲜”
来源:中国企业员工互动平台 作者:梁赟 发布时间:2008-01-10 (阅读次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骨干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在企业生产中拥有“绝活”、掌握“绝技”,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更是凤毛麟角,一流的技术工人缺乏,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减弱了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令人十分忧虑。

    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也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就国情和现状而言,我们却不可能引进大批的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才匮乏,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上包括不少企业对人才的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总认为,只有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才是人才,从来或很少将一线工人提到人才的角度来认识,在这一错误观念的误导下,企业的政治待遇、经济的待遇过多地向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一线岗位工人很难有“出人头地”之日,进而导致一线优秀技工青黄不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据报道,目前中国企业平均产品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对中国企业每年造成的损失达到近2亿元;因缺少高级技术工人每年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则高达5000亿元,。一些企业由于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导致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眼睁睁地看着订单被别人抢走。而另据一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们公布的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城镇企业目前共有1.6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500万人。而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工仅占3.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技术工人超过40%的水平相差甚远,这样一组数字,的确令人深思啊!。

    毋庸讳言,设计再好的图纸只有变成实物才有价值,这就势必要求有高素质设计者,更不能缺少高素质的制造者,只要二者有机统一,才能使科技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报载,企业开出12万元的年薪招聘高级模具技术工人,未能如愿,一些企业尤其是高新尖端企业以年薪16万元聘请不到所需高级技工的亦是事实,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在数次招聘所需技工无果的情况下,发出了“找好焊工比找研究生还难”的感叹。有关人士就此评论说,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如果我国的技工素质、技能达不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是“世界制造工厂”搬出中国;要么是大批高级“洋”技工取代我们的工人,在目前国内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背景下,本属中国技工的饭碗被“洋”技工抢走,这并非危言耸听。有资料显示,权威机构预测,今后几年,中国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每年以25 —30%的速度增长,而高级技工的供应量每年却以10%的速度递减,一增一减,使我们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不产生忧虑。

    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壮大参与市场的的实力,而人才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从科技到生产力,需要经过劳动转化,在劳动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技术是财富,操作技能亦是财富,甚至对企业来说是更重要的财富。有专家在有关会议上曾疾呼:图纸设计的再好,技术工人的素质低,制作不好也是白费。因此,加速培养一大批能担当重任的技术人才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如今在各类招聘活动中,用人单位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对复合型人才格外青睐。但笔者认为,如果片面追求“复合”,势必会造成各类技能人才贪多求全,甚至是学艺不精、贪大求全,最终恐怕也难以成就“复合”。常言道:“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鲜。”如果每种技术都浅尝辄止,或者说是只会多打几套花拳绣腿,从哪一方面讲都不如练就一招“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的真功夫厉害。就中国目前的企业实情来说,大量需要的是某一个岗位上真正技术精湛的职工,最缺乏的也是能够在本职岗位上拿得起、放得下,拥有“金刚钻”,敢拿“瓷器活”的技能人才。

    工人技师,全国劳模许振超几十年如一日,勤学不辍,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他所从事行业里的“行家里手”。他创造出了“无论多大船只,全部在10小时以内完成装卸作业”的奇迹,并且连续5次刷新单船装箱装卸作业效率的世界记录。他的工作座右铭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掌握一流的技能,创造一流的业绩”,“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可以成为一名能工巧匠。” 此话朴实但涵义深远,给人启迪。

    令人欣慰的是,前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主办的《状元360》中,一批各行各业的“劳动状元”脱颖而出,从这些能工巧匠身上,让国人欣喜地看到一批有技术有知识的新时期技术工人正在成长。

    常言道:一招鲜,吃遍天。现代企业呼唤“一招鲜”,现代企业需要“一招鲜”。依笔者之见,假设企业“一招鲜”的人才多了,那么,这个企业就会活力四射,前程似锦。因此,在企业大力提倡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今天,仍需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勤学钻研、苦心孤诣,充“电”换“脑”,强身健体,扩充“内存”,掌握一门高超技术,锻造自己的“看家本领”,为自己打造“铁饭碗”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贡献于社会。

(SD)


上一篇:企业文化提升“精气神”   下一篇:“科学发展打破资源型企业发展瓶颈”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