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科学发展观 开创发展新局面
记者 陈国裕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答记者问
记者:当前,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徐光春:我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到目前为止最全面、深刻和精辟的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来说,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最关键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科学发展观深刻地阐明了八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这就是,进一步讲清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进一步讲清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进一步讲清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讲清了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进一步讲清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讲清了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进一步讲清了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的关系,进一步讲清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表明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
记者:科学发展观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徐光春: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认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认识问题、实现问题、评价问题和发展成果享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是科学地解决了对发展的认识问题,即回答了发展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二是科学地解决了发展的途径问题,即回答了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
三是科学地解决了对发展的评价问题,即回答了发展成果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问题。
四是科学地解决了发展成果的享用问题,即回答了发展为什么,发展成果由谁享用的问题。
记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徐光春: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必须看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到位的过程,对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有一个不断创新、逐步完善的过程。我感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当前还有些地方有些同志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紧迫感不强、主观努力不够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不适应”。
思想认识不适应。一是认识低了,就是简单肤浅地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一个战略举措、一个重要论断或者一项重大部署来看待,没有真正作为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来认识。二是理解窄了,就是片面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来看待,没有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党的建设的总纲。三是领会浅了,就是没有真正深刻领悟基本内涵、把握精神实质,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贯通起来掌握,全面加以贯彻。思想认识不到位,原因是学习不够深入、领会不够全面,表现是贯彻不够坚定、措施不够得力,结果是工作不够主动、成效不够理想。
理论武装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阐释还不到位,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研究主题不够突出。另一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内容、形式还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够强;教育培训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联系实际不够紧密。
工作能力不适应。一是知识欠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备的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新知识,知识面不宽、结构不合理。二是本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谋划发展视野不宽、思路不清,决策随意性强,不善于在总揽全局中突出重点、在统筹兼顾中协调推进、在深刻分析中抓住要害。三是经验不足,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总结基层群众的鲜活实践,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用不好的窘境。
干部作风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工作不够扎实,作风不够过硬,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甚至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缺乏扎实的作风保证。
体制机制不适应。在动力推进机制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改革还不到位,进展还不平衡,还没有真正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在决策执行机制上,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还不够,执行的系统性、协调性还不强;在考核激励机制上,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激励措施还不够有力;在监督约束机制上,还没有形成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责任追究为重点的多层次、全方位促进科学发展的监督体系。
法律制度不适应。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还存在某些法律制度空白和无法可依的现象。二是部分法则不科学,有些法律法规由于历史的局限存在滞后性,统一性、配套协调性不够。三是执法执纪不到位,还存在有法不依、有纪不遵,执法执纪不严,违法违纪不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
组织领导不适应。个别地方的党委、政府和个别领导干部态度不够积极,工作不够认真,而且在领导方式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决策水平还有待提高,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还有待完善,有的重大决策由于没有严格按照科学要求和民主程序进行,造成决策失误,有的政策措施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使国家和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工作中不善于“弹钢琴”,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统筹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记者: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还是要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下一步,你们有什么考虑?
徐光春:十七大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将其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统揽全局中抓住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民生问题。我们必须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三农”问题。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人多地少、比较效益低的状况难以迅速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面临诸多困难,持续稳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任务艰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任务繁重;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是环境资源问题。我国环境容量有限、资源相对短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矛盾将越发尖锐,环境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可以说环境问题一旦形成,解决起来代价巨大、困难很多;资源短缺,就会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是现实可能看,我们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我们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面系统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是社会稳定问题。应当看到,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任务繁重。在工作层面上,对稳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重下轻、重改革发展轻稳定和谐的现象。
六是党的建设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记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请您谈谈如何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徐光春:第一,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原崛起的全部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最关键的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安上科学发展的“方向盘”,安上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使中原崛起这个列车跑得又好又快又稳。
第二,更加自觉地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把握新课题新矛盾,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努力做到“四个大力”。一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基本思路,把服务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第三,更加自觉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关键是咬住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松劲、完成任务不含糊。咬住发展不放松,就是要进一步增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真正把心思用在加快发展上,把智慧用在干好工作上,把精力用在为民造福上。加快发展不松劲,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力争做到站位准、起步早、发展快、效果好。完成任务不含糊,就是要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时完成。
第四,更加自觉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关键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与加快沿边各市开放开发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推进经济建设要“好中求快”、政治建设要“稳中求进”、文化建设要“大中求强”、社会建设要“难中求解”,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
X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