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现 三贴近 的探索
来源:全国创争总网 作者:王保苏 发布时间:2007-10-06 (阅读次数: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说到底,就是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真正做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终,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位普通群众。为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更贴近群众生活实际,本文试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如何实现“三贴近”进行探索。

一、实现“三贴近”要虚事实做,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贵在坚持,靠一朝一夕的努力绝不会出成效,它注重的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创建、坚持创建,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复杂工作,要虚事实做,通过不断完善创建机制、健全创建网络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方能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一要注重机制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常抓不懈、化虚为实的关键。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各类创建制度,才能有效地保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持之以恒不断线。否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再所难免,抓出成效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一些“一手硬、一手软”的单位,平时更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认为只要企业经营业绩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啥都好了。对于这样的单位、部门更要用强硬的制度去约束、规范。因此,只有建立起责任目标明确、投入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才能常抓不懈、化虚为实,也才能使布置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如: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日常管理体制、监督检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考核奖罚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总结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

二要注重网络健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群众性很强,内容多、涉及面广,工作千头万绪,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更是全体企业员工的事。因此,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网络十分有必要。但是,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一些单位往往做的并不到位,上面热热闹闹、下面冷冷清清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要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一个企业单位,不仅要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主抓文明创建工作,其基层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创建小组,甚至要细化到每一个班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党、政、工、团齐抓共创的格局。同时,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单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明确创建目标,将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将责任落实到部门、个人,切实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奖罚,充分调动创建积极性。形成条块结合、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浓厚创建氛围。

二、实现“三贴近”要勇于探索,积极搭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平台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虚”功,需要有效的平台作支撑。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创建过程中要加强承载体的探索,通过持续的创新,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搭建平台。

一要注重载体创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一项群众性事业,其着力点是解决群众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浓厚的群众基础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前提,是保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因此,只有不断在载体创新上下功夫,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才能提高群众参与度。首先,在创建活动的形式设计上,要结合群众生活需求实际,以群众是否喜欢、是否满意为出发点,多设计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一般情况下,创建活动的载体越新、形式越多样化,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尤其针对一些对创建认识不清、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群众更具效力。其次,要在增强创建活动内容上下功夫,从群众需求出发,不断丰富创建内容,让群众真真切切看到创建给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吸引群众参与到创建中来。因此,创建过程中,要围绕企业经营、职工队伍实际,勇于探索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敢于创新,力求在思维方式和创建内容及形式上常创常新。

二要注重空间拓展。“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花满园”。精神文明创建不仅要点亮一个点,更要照亮一大片, 通过典型引路,由点到线,逐渐连成片,最终形成的整体创建格局,促进整体创建工作共同提高。首先,要注重在人员覆盖上下功夫,加大典型选树力度,用典型去影响带动身边人,让创建工作履盖到每一位群众,形成人人参与创建的氛围。其次,要注重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对建成的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点等坚持常抓不懈,使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新的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点共同提高。再次,要不断扩大创建范围,拓展创建空间,使每一个单位都参与到创建中来,每一个公共场所都参与进来,从重点场所到一般场所,从公共场所到每一个家庭,从生活区到工作区,大到工业广场、文明小区,小到一个办公室、一个家庭,凡具备条件的都要参与创建,让创建工作走进每一个家庭,走进每一位群众心中,最终达到处处创建、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的目的。       

三、实现“三贴近”要软硬兼施,让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惠及群众

    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创建的成果惠及群众,它不仅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创建必须软硬兼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方能实现双赢。

一要注重软件硬化。精神文明创建的“软件”是指促进群众行为习惯的养成、生活方式的改变、道德观念培育、科学知识传播等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的管理行为。作为软件,它不如硬件直观、具体、易于操作,其服务水平、创建程度、存在问题很难量化,增加了监督、考核的难度。其难以量化的特性,也对软件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不仅不能软,还要“硬”抓,把每一项工作都抓紧、抓实。但是,在实际创建过程中,软件“软”化现象还普遍存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调,不是精神文明上不去,就是物质文明受到制约。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合则双赢、缺则双失。因此,精神文明的软件不仅不能软,还要硬化、强化,为物质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大动力。

二要注重硬件投入。“硬件”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实体,比较直观、具体,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工作条件、生存环境等,体现一个企业和一个部门的形象和文明程度。在切实抓好软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创建的硬件投入,其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企业文明和谐程度,使环境更美化、亮化,职工生活、工作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这些指标的量化,还要落实到硬件建设上,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实体上。作为一个企业,要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真正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要从群众需求实际出发,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提高职工收入、改善住房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扶贫助困等方面下功夫,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多做工作,让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每一位职工群众。

 总之,精神文明创建成效的好坏,最终还得看效果。创建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部署要求,一级一级抓好落实,把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过程创建上,让职工群众在日常的创建活动中受到教育,素质得到提高,居住环境、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城煤矿宣传科

联 系 人:王保苏

联系电话:0516-85365267    手机:13815319076


上一篇:试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检察实践   下一篇:怎样推进集团文化建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