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外来务工人员达200余万人;伴随经济重心下移、大量企业落户镇街乡村进而形成“工人下乡”的独特现象;复杂的劳动关系及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温州工会工作面临的现状。 面对工作对象、领域、地域和内容发生的变化,温州工会工作者大胆进行理念、机制、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在非公企业工会建设方面创造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1984年8月成立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工会;1998年12月成立全省第一家居委会联合工会;1999年初在全省率先建立民营企业和个体雇员行业工会;1999年7月建立全省第一家村级工会联合会;2004年建立全省第一家乡镇总工会……20多年来,温州非公企业建会的进程不断推进。合力推进工会建设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便开创了非公企业建会的先河。1984年8月,平阳县毛纺织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工会,并通过全体员工直接民主选举产生了工会主席。之后,非公企业建会在温州迅速推展开来,引起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关注和重视。 1994年,全总在温州召开座谈会,探讨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工作。会后,温州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的意见》,明确非公企业工会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组建方式灵活多样,并要求与党委、政府等形成工作合力。这一文件为温州非公企业建会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据永嘉县总工会主席郑文荣介绍,永嘉县总破解非公企业工会组建难、发挥作用更难问题的秘诀,就是与劳动保障部门携手。因为乡镇工会和劳动保障所的工作对象都是职工,工作内容都是帮助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双方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非公企业建会的文件,对意义、目标、任务、要求逐一明确。这样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长期不愿建会的非公企业很快就建立了工会。”他说。 截至去年底,温州市已建企业工会28830家,其中非公企业工会26287家,发展会员127.66万人,其中非公企业工会会员105.3万人。破解建会中的“瓶颈”制约 较高的组建率和相对薄弱的工作基础之间的矛盾,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相对较弱的执行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后开展工作中的“瓶颈”。温州破解这种“瓶颈”制约的经验是从规范机构和制度做起。 市总明确要求,无论是村级联合工会,还是行业工会,自组建之日起就要做到有牌子、有能正常组织开展活动的领导班子、有比较健全的工作制度、有单独的账户、有切合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有一定的活动场所、有正常开展的活动、有完整的工作台账的“八有”标准,同时坚持依法收缴工会经费,坚持工会工作例会制度,坚持各项工作制度上墙公开等等。 此外,各级工会还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为非公企业工会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市总于2005年初专门出台文件,在全市企业开展以解决好农民工就医、工资发放、工作时间、就业培训以及子女入学等8件实事为重点内容的和谐企业创建活动。 苍南县龙港镇工会以创建“职工之家”为载体,明确了非公企业工会建设的目标,并将此目标分解为建设职工安全之家、民主之家、学习之家、爱心之家和文体之家5个方面,每年进行评定、表彰、奖励。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参加创建活动的企业有19357家,职工约110万人。“有为”才能“有位” “有为”才能“有位”。非公企业工会建设工作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工会自身必须有所作为,才能赢得职工的认可。 温州市总工会主席戴祝水认为,非公企业工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履行推进发展职责,当好职工活力激发人;履行维护权益职责,当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履行服务职工职责,当好职工生活贴心人。 为此,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和服务好职工的基础上,温州工会着力探索提升维权能力和水平的路径。 平阳县萧江镇有塑编企业103家,塑编产值近30亿元。但低廉的工资和无序的竞争,不仅侵犯了职工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劳动关系稳定。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2003年,萧江镇工会建立了塑编行业工会。经与相应的行业协会进行工资协商,制定了《塑编行业工价表》,明确了12个工种43道工序的工价标准和6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塑编企业用工逐步走上了规范的轨道,工会也赢得了职工和企业的信任。 萧江镇的经验很快在温州各行业、商会中推广。如今,全市已成立了10家行业工会。 针对温州企业“家族制”的特点,市总工会出台政策,要求新建和到届企业工会必须实行职工直选工会主席。瑞安市塘下镇,已通过直选产生了35个工会主席,其中32个是外来务工人员。 直选有效改变了企业主近亲属、股东担任工会主席或委员的情况,在企业工会主席社会化、职业化探索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温州,类似的探索、创新还有很多。敢于冲破传统的认识和制度障碍,温州工会工作者在非公企业建会工作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