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以人为本科学决策-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研讨会发言摘登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丁国元 实习生杨晓丽 发布时间:2007-07-16 (阅读次数:

  
 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
   
    青岛港是具有115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亲情和谐型港口”,在“十五”5年没有新建大码头的情况下,港口吞吐量由2001年的1亿吨增长到2006年的2.24亿吨,跻身世界大港前十强,并多次被国家选树为国有企业重大典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理直气壮讲奉献”,坚信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在全港牢固树立建设世界强港的奋斗目标,“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造平安和谐幸福家园”的共同愿景,弘扬“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青岛港精神,牢记“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三大使命。
    我们坚持青岛港不仅要成为亿吨大港口,而且要成为育人成才的大熔炉、大学校,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员工队伍结构由十几年前全港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变为以5000多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5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坚持“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的选人观,“以能力论英雄,谁能干谁干”的用人观,不拘一格选人才,一大批优秀党员、优秀工人、优秀知识分子走上了总裁、副总裁、经理等各级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并涌现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皮进军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7300多名农民工在青岛港受关心,受重用。
    我们始终坚持“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让职工共建共享港口发展成果。十几年来,转岗分流上万人次,没有一人下岗回家,今年又与3787名合同到期职工全部续签了合同。年年为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提高收入、健康查体、跟踪治疗、赠送生日蛋糕等。港口成为一个充满亲情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企业的工作归根到底是人的工作
    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林治波
   
    以我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在青岛港的所有经验中,最关键、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就是对人的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我觉得,青岛港对人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思想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提出的“三大使命”和“三个一代人”的青岛港精神:“三大使命”就是“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三个一代人”精神就是“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第二,领导起带头作用。多年来,青岛港领导班子充分发挥“真理、人格、情感、民主”四种力量,大力加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
    第三,实行科学务实的用人机制。青岛港始终坚持“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德才兼备”的育人观,“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干成事”的选人观,“以能力论英雄,谁能干谁干,谁干得好谁干”的用人观。
    第四,员工当家作主。青岛港把职工当成企业的主人,当成企业发展的第一宝贵资源,做决策、办事情,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如果归纳一下,青岛港对人的工作,就是以卓有成效的思想工作教育人,以领导班子的模范行动引导人,以科学务实的用人机制激励人,以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调动人,以常抓不懈的学习培训培养人,以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塑造人,以细致入微的关心体贴温暖人。
   
企业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天勇
   
    在青岛港这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改革和管理中,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造福职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方式相辅相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核心价值观。青岛港将其具体表现为:
    一是精忠报国。按时和足额向国家上交税收和利润;为国家分忧,不把员工推向社会,实现和谐共进;为国有企业争光,争做国有企业的排头兵;不忘历史,孝敬老人和退休员工。
    二是服务社会。青岛港十几年以来,为了把港口建设成生态港,舍得在这方面花钱,投入巨资数十亿元,大力实施“蓝天”、“绿地”、“碧水”三大工程。在节约能源和资源方面,2006年,青岛港依靠群众性的科技进步,将柴油轮胎吊改造为电动轮胎吊,投入的改造费用低、运行能耗低、维修保养成本低,年节约成本3000万元以上。三是造福职工。我在青岛港调研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生活在青岛港真幸福!”说起目前在青岛港的工作和生活,加工厂服装车间的毕军红、曹竹青、安秀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永葆本色永创一流
    全国劳模许振超
   
    我在码头一线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青岛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支线小港,到跻身于世界亿吨大港前十强的历史巨变。
    十几年来,青岛港大力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港”战略,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造福职工、民主管理、共享和谐作为港口生产经营的重要决策,郑重地承诺:“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共产党员、国有企业领导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广大职工成为真正的主人。
    青岛港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理直气壮地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在青岛港就要“使干事创业的优秀职工名利双收”,从各方面为职工打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尊重职工首创精神,鼓励支持职工练绝活、创品牌、当标兵,表彰成才者,重奖创新者。因为青岛港的决策者心里始终有码头工人的位置。
    我是技术工人出身,如今青岛港高级工、高级技师已经占到技术工人总数的76%。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兄弟,也同样得到尊重、教育、重用,培养出了“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皮进军。
    一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民工激动地说:“在青岛港受到的待遇,使我的身价比村里考出个大学生的声望还要大。如今我只要回家都穿着工作服,不穿西服,不打领带,就怕当地人不知道我在青岛港干。因为谁都知道青岛港是国有企业的一面旗帜,在青岛港工作,就代表着一种荣誉、一种档次、一种身份!”
    这是员工发自肺腑的心声。“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已成为青岛港广大职工普遍的价值取向。
   
和谐管理创新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津夫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突出技术创新,着力和谐管理,创造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青岛港模式”。“青岛港模式”的核心要素和突出特点是:和谐管理、创新发展。
    青岛港的和谐管理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人为本的管理。青岛港和谐管理不仅关心人,更关心人的发展,从政治上、思想上关怀员工,保证员工身心健康,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管理的互动促进管理效应最大化。
    二是创新管理文化。青岛港通过广泛学习、充分沟通,形成管理上的默契,从而建立起具有青岛港特色的管理文化。
    三是突出组织管理。青岛港不仅注重个体的学习,为每个人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而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有组织的学习。
    四是实施无差别管理。和谐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无差别管理,也就是人人是管理主体,管理细化到每个人。
    全面创新主要是指全员全过程创新,这是“青岛港模式”最具特点之处。
    一是主体创新。青岛港充分发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创新、激励创新,人人成为创新主体。
    二是全面创新。把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各个环节,以技术创新为主体,推动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
    三是应用创新。青岛港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实践创新、全员创新和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形成技术应用的领先优势,由此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四是开放创新。青岛港做到高起点引进技术,大力度消化吸收,全方位组织创新。
   
以人为本科学决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光建
   
    青岛港的实践表明,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青岛港特别重视尊重农民工的主人翁地位和调动农民工的生产劳动积极性,这是目前国有企业都应当认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青岛港的职工队伍中,农民工占了近二分之一,有7300多名。青岛港并没有把这些农民工作为临时工对待,而是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培养和使用制度。
    青岛港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7300多名农民工视为亲兄弟,生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政治上关心,实现了农民工由挣钱吃饭向扎根海港、由短期务工向爱岗敬业、由普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的“三个根本性转变”,成为港口装卸生产的主力军和港口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建立了将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合同工的制度。目前,已有1032人被录用为合同制工人,享受与城市工人基本相同的待遇,其中有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20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走上了管理岗位,180人入了党,1629人入了团。2007年4月,农民工队长徐万年同志因工作业绩突出又被选拔到了公司副经理的领导岗位。
    在实际调研中,我参观了码头工人的生产、学习和休息设施,感到青岛港在尊重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利益、稳定农民工队伍、调动农民工积极性等方面确实做得很好,有许多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光明
   
    以常德传为首的青岛港从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路,不让一名工人下岗,是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导企业改革。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国企改革模式大背景下,如何找到一条既能够增加企业效益,又能够使全体员工和谐发展、安居乐业的道路?常德传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郑重宣布:“我代表局领导班子向全体职工做出承诺:决不让一名工人下岗!改革的目的是让广大干部职工人人有工作岗位,家家能安居乐业。改革治懒、治滑、不治老、不治病。只要大家愿意干,好好干,尽职尽责地干,局里决不会撒手不管!”
    十几年来,青岛港先后转岗分流职工上万人次,创新“决不让一名职工下岗”的改革模式,先后为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增资28次。作为一家老国企,青岛港负起了自己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成功地创新出一条独特的国企改革道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五个统筹”是内在统一的,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就可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青岛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经验证明:坚持以人为本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内在统一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青岛港科学发展之路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局长、博士生导师费洪平
   
    青岛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节约内涵型、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的成功道路。
    从“好”的方面看,主要体现在:
    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十几年来,港口资产由不足5亿元增值到156亿元,为国家创造了150多亿元的优良资产,相当于扩大了30个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青岛港。同时上缴国家各种税费100多亿元,相当于为国家贡献了20个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青岛港。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技术改造提升码头能力。“十五”期间投入资金5.17亿元,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3594项,大大提高了港口生产力。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充分发挥港口的独特作用,积极拉动腹地经济的发展。从“快”的方面看,主要表现在:
    在5年没有新建大码头的情况下,港口吞吐量由2001年的1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2.24亿多吨,用1亿吨的能力实现了2.24亿吨的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从上世纪80代末的2万多标准箱上升到去年的770万标准箱,超过了日本所有港口,跻身世界大港第十一强;外贸吞吐量多年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仅次于上海港;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全国每5吨进口原油和进口铁矿石中就有1吨是从青岛港上岸的。
   
   
多层面打造现代港口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司长、博士生导师陈文玲
   
    现代港口需要以现代理念去指导发展。
    第一个理念,现代港口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核心业务的理念。作为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大企业,剥离那些非主流业务,非核心业务,使我们具有某个产品、某个业务、某个项目、某个环节或某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理念是青岛港制胜的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青岛港明确主流业务,明确核心业务,把这些业务打造成精品,没有某些方面的放弃,就没有另一方面的收获。
    第二个理念,追求效率的理念,用数字思维挑战模拟观念,通过“快、新、高”实现飞跃。全集团练出“绝活儿”1500多项,创出行业、全国、世界纪录700多项,现场人员都手握秒表挖潜力,开启了“秒的时代”。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6次打破世界纪录,不仅把桥吊每小时装卸87.67自然箱的纪录提高到96自然箱,而且每个集装箱电能消耗由2.78度降为2.26度,降低18.7%。
    第三个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特别是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理念。青岛港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高标准打造环境友好型港口。青岛港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煤、矿防尘系统,加强粉尘污染防治,空中不见黑烟和粉尘。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积极探索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博士生导师赵涛
   
    目前,青岛港已经建立了“集团、公司、队”三级农民工培训体系,对技术工种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工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自2005年开始,鼓励农民技术工参加“考工晋级”,对考核合格并取得证书者,按规定发放相应级别的技术工人技能津贴和考工补贴。对参加青岛市技工比赛获前6名的农民工,户口可转入城市,成为青岛市市民。
    青岛港强调善待农民工并维持农民工队伍的稳定。集团对所属公司年度考核指标之一是“农民工稳定率”,如果这一指标低于98%予以惩罚;对农民工则提供积累贡献奖,工作年限越长奖金越高。在福利待遇上,农民工可和其他职工同等享受综合物价补贴、午餐补贴、交通补贴、带薪休假、健康查体等,农民工年均收入2万多元,一线农民工可达3万元。
    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一样每季度一次参加对班长、队长和党员的民主评议,一样对集团重大决策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
    青岛港的做法较为明确地勾划出农民工“市民化”的“路线图”。这对全国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对中小企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TL)
    
 


上一篇:关于厂务公开创新的思考   下一篇:让职业教育持续“俏”起来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