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东软e—learning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2 (阅读次数:
第一部分
  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东软集团的5500名员工和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9000多名师生,感谢论坛的组委会给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同时也请求在座的各位在我的报告之后能给我们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东软信息技术学院这样一个幼苗健康成长。我分四个部分向在座的各位汇报一下东软的IT教育界方面的一些思路和目前探索的做法。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国家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到2000年底,中国就业人员为7.3亿,与1998年相比。经济增长创造了将近3.3亿就业机会。世行的专家有一个统计,全世界的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是6:2:2这样的比例关系,也有一个统计,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大概其到49%的推动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是31%的作用。
  中国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我们如何改变人力资源的结构,将人力资源由负担变为很好的资源和价值,来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在改革开放20年来,在经济长足发展的形势下,GDP和人均GDP都呈现一个良好的增长势态,从人均GDP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关系,人均GDP与人力资源的能力系数关系看,人力资源高质量的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来看,我们中国的人力资源的特点,简单可以总结一下,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个,我们国家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可能预计在未来的50年期间,我们国家的劳动力大概有7亿这样一个规模,劳动力的成本也比较低,在中国制造业里,劳动力的成本相当于美国的40分之一,日本的43分之一,韩国的五分之一,泰国的四分之一,这说明也是包括IT产业目前情况下,有打响的国外的软件制造商要把他们的业务给我们国家来的一个原因。总体的人力资源质量,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新的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整体素质要得到进一步提高。实际上我们国家现在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是非常低的,人力资源的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IT产业里面,我们认为IT产业是一个没有国界的产业。在IT产业的好多新的技术,出来的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来,我们要适应国际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人力资源必须是国际化的人力资源。
  另外,人力资源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专,越来越精深。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形势要求下,我们东软集团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里面感觉到,e—Learning是我们提高素质的有效的手段,这主要是伴随着因特网的技术、数据压缩的技术、安全保密、宽带网的技术,这些方面不断地提升,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由原来的局限性发展到我们现在已经普及到大学,我们的企业和政府的机构。是以因特网为基础的e—Learning学习手段成为了新的趋势。1995年到2000年期间,全国e的规模正在以45%的速度在快速增长,2000年,全球有七千万人在通过e-Learning来学习。2001年,已经达到了一个亿,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期间,我们感觉到,e-Learning会成为一个人们不断地寻求改善自己工作环境和要得到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有效的手段。在融合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的终身教育时代,依托信息技术的e-Learning,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成为减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们国家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学校又有终身教育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学习场所,还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其提供的教育部应该仅仅局限于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的教育,也争取通过构建e-Learning的教学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终身的学习环境。
  东软在2000年注资IT教育,探索IT教育与培训的业务,我们力图依托东软开发的e-Learning的教学支持体系,建设大学园区的“e学习社区”和企业社区,开展学历教育、面对面培训和在线教育,这三个业务相互互动,相互耦合的,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这样一个概念。这旁边一个图展示的就是东软在这四年期间,我们在学历教育、在线教育和面对面的培训方面业务的关系,这些业务都是在我们自行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Learning知识平台之上,来实施资源的互动,教育教学内容的管理。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校园教育的时候,一直遵从一个以面对面的教育为主体,以e-Learning为辅助的这样一个教育模式。
  真正要达到这样一个模式,我们感觉到,首先要去探索E时代的一个新的教育的模式,把电子的书包引入大学的校园,这也是东软在九千名学生里面,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我们校园内部的任何一个角落,或者是无线的,或者是有线的,进入校园的内部教学网络。这个图我们刻划了,在传统的教育里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特别是在有些教师资源比较缺乏的学校里面,这种现象体现得更为充分,在2000年我们开始投入这个IT教育的时候,我们也对传统的高校做过调研,在我们的教学里面,有的时候是一个老师教的这门课程,一直延续了多年,而且教案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这个传统的教育模式里面,我们老师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整个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的一个活动,学生在被动式的学习,特别是对IT知识的学习。在未来的E学习时代,我们认为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活动,教师只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一个知识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是我们学生学习的知识的唯一的传播渠道。学生可以在校园的网络上面进入数字化图书馆,进入我们的论坛,访问我们的其它地KIS的案例,丰富自己的业余学习生活。
  要达到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我认为第一步要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校园,在东软几年的建设过程里面,我们建设了现在有三万多个接入点的高速的校园网络,在教师的每一个桌位上面,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百兆连接的校园的内网和外部的Internet网。
  另外,在建设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我们还建设了大量的用于教育管理平台的软件。
  下面列出了现在建设的基于我们的WEB教育系统,特别是e-Learning的LMS的教育系统,我们自己开发的英语在线,当时我们开发英语在线的时候也对许多英语教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进行了访谈,原来我们学校有英语角,但是好多学生一开始去的时候都不敢去,或者是去了以后也不开口说话,最后我们把英语角,因为我们是百兆到桌面的网络,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有一个耳脉和话筒,我们在网上实现了英语角。这样使好多学生不是面对面地进入这样一个英语对话的环境,而是一开始在一个网络的环境上对话,增强了学生开口说英文的自信心。
  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IT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发了在线的虚拟实验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不同地方,为一个同样的实验可以进入到一个统一的平台环境里面。正如刚才清华大学的胡校长说的一样,我们有了一个高速的路,我们有了一个漂亮的车,这个车的内容是我们装的东西,是我们真正信息化的一个关键,所以,东软积聚了我们的研发力量,结合我们面对面的教学,我们去开发我们的e-Learning的资源,特别是我们构建共享的知识库。
  在学校里面,我们把我们的教育模式称为面对面加e-Learning,教师整个的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组织与管理的过程。可能有人要问,东软在一开始的基础教学的时候,你们的数学教师,你们的其他教师怎么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这确实是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也有数学方面的老教授,他也不会计算机,我们是通过一个课件的制作中心,把我们老教授纸上的教案,按照他讲课的形式转化成一个电子的课件,也就是说,我们在学校里面要求我们的教师是以团队来备课的,备课的要求是,要形成电子教案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要有一个详尽的教案,再一个,要有一个学习提纲,要有一个FAK,这是在我们讲这个课之前一定要把它放到课堂上的内容,而且要求我们的教师讲授给学生的,在面对面的环境里讲授给学生的最小的知识集合就是这个电子教案,在最小的知识集的要求下,你可以发挥你的教学的特色,但是这是最基本的,这也是我们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的最小的基础。
  在有了备课的模式和要求以后,实际上一个备课的过程后面有一个知识库的建设过程。比如说我们要备数据库的课,实际上要把数据库基本理论的来源,数据库相关的技术,数据库相关的产品,数据库方面的一些应用的案例等等,我们都要通过我们的课件的制作中心和面对面的授课的团队要有一个构建的过程。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化,这个模型是表述我们现在在学校里面所做的,我们把教师的备课转化成了知识管理,形成知识库,形成电子教案的过程,把传统的单语的教学变成了双语教学,我们的内网现在有1400多个标题的外文课程,分为英文和日文的两种,在校园内部我们对学生只开放外文的课程,后面还要讲,东软在今年的7月29号开通了一个对外服务的门户网站,这是向外提供三种语言的服务,把原来早期的,我们上大学时一个电视话的电化教室变成了网络教室,在我们的教室里面,教师既可以控制下面的学生机器的屏幕,可以锁定他们的屏幕,要不然有时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有可能做一些跟教学无关的内容,把原来的粉笔加黑板变成了网上的电子教案,把原来的吸气可变成了FBAK在线的老师,把批改的作业本变成了网络作业提交系统。我们学校英文的写作内容是教师有很多不同的作业提交,会给不同的班级分发下去,有先期的批改,对字符数的约束,对Word的校验,再进行最后的批阅。
  在7月29日开通的在线的服务上,我们强调的是另外一个教育的模式,把它叫做e-Learning加面对面,这个正好也是跟刚才胡校长讲的一样,在为社会的服务方面,我们要强调以e-Learning为主体,因为我们为社会服务,是对工作阶段工作人员的不断学习,提供一种教育的服务,也就是我们在工作阶段的终身学习环境的搭建。

上一篇:“十佳”,让我猜猜你是谁   下一篇:拿什么奉献给孩子 学习型电脑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