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想教育与制度规范契合点 |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2 (阅读次数:
)
|
|
思想教育与制度规范,是维系基层单位生存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思想教育侧重于从支配员工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方面,去经常规范行为,强调员工相互间的义务而不是权利,通过引导、答疑解惑和文化培育,从内心自觉层面来调动积极性;而制度规范,则着重调整员工队伍的外在行为,框定员工的权利义务,通过一种强制性约束行为,推行既定目标。 当前,国企改革与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期:产权制度、用工制度的改革,正不断冲击着员工的既有观念;企业产品结构的转型、高新技术的应用,也正对老员工形成压力;而新旧交替和持续创新,又带来道德秩序紊乱、操作标准弱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思想教育与制度规范的双重作用,妥善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思想教育贵在真诚 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关键是树立思想教育工作本身的权威,让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能感觉到思想教育工作有效果。而要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重点在于从情感上真心对待员工,同时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即号准员工队伍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中,要把握几个关键点:一要相信员工队伍,平易近人地做工作,而不能首先把他们界定为“性恶”,出发点在于“收拾他们”;二是遇到困难时,把难题交给员工,发动大家一起想办法。员工队伍中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就看管理者如何去挖掘;三是及时兑现思想发动时的设定目标,而不能搞“空对空”,“欺骗”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管理者在特定时期,会组织发动一些特殊“战役”,诸如百日大战、抢险突击、劳动竞赛等,通过思想发动,要求员工超常付出。预期目标达到后,员工们最关心的是思想发动时的承诺能否兑现。如果思想发动时的承诺“放了空炮”,会严重影响思想教育工作的威信;四是教育要实。传达上级精神,要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群众的语言,要能结合企业的实际,避免唱高调。高谈阔论极易引起员工的逆反心理。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许多管理者多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训话,而不是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他们认为自己是领导,自然站得高看得远懂得多,员工就是听领导摆布干活的。还有的管理者,事不论大小,劈头盖脸就训人,动辄骂人,甚至对员工动手动脚。表面看,员工被震住了,殊不知,他们的内心窝着一肚子气,这种教育方式的长远效果,自然令人怀疑。这些情况,笔者以为恰恰是一些管理者内心缺乏对员工们的真情实感所致。据调查,企业多数人才并非仅仅看中能赚多少钱,他们更看中的是能否在这里施展才能,能否与人和谐沟通。而对他们心灵和情感的伤害,会使他们产生被轻视的心理,压抑久了便想另寻出路。制度规范强调落实 思想教育的作用尽管十分重要,但并不是说,思想教育就可以包医百病,就可以因此放松对制度规范的重视。基层许多具体事宜,包括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原来可以依靠规章制度,但恰恰被一些管理者拉上思想教育的“战车”,结果是教育没少搞,问题也没少出。 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和不同任务,制定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也都倡导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具体落实时,规章制度时常不能从墙上走下来,更没有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如果在落实制度上走了样,制度给人情给私心让了道,就成了摆设。比如少数管理者,走上领导岗位之前,业绩突出,考核优秀,群众基础好。但当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却出现思想滑坡,把好端端一个企业搞垮了。看上去十拿九稳赚大钱的项目,秋后算账时却成了大窟窿。从深层探究,在于决策层常常认为这个干部素质不错,不会出现纰漏,于是感情代替了监督,思想教育代替了制度管理、制度监督。这提示企业管理层,加强思想教育固然不可少,但同时要严格制度执行。大量事实证明:制度好、落实严,想损害企业利益的人也难以干成;制度掺了水分,再好的人也难保不打歪主意。 在现实中笔者发现,一些基层单位的主管领导,离开企业就不放心,脚步一挪就出乱子。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不相信员工。这些思想上感情上的不信任,不仅导致他们对员工高高在上、动辄训斥,使思想教育形同虚设,使员工离心离德,同时,由于他们凭经验管理企业、凭感情决定事项,又使规章制度远离了企业,致使企业管理杂乱无章,员工无所适从。
|
上一篇:工会监督,一项亟待强化的职责 下一篇: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