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将西方系统动力学和东方文化相结合,他致力于发展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在其中人们能够从工作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的愿景。他以冷静的眼光和关爱他人的爱心,把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开发智力、创造财富以及认知科学融会贯通起来,创建了影响世界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美国的彼得·圣吉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这本书连续三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首,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图书之一。在短短几年内,该书被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发行,刮起一阵阵“学习”和“修炼”的风潮。作者本人也被称为继彼得·杜洛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第五项修炼》一书最早是在上海翻译出版的。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精英人士几乎人手一册,普遍在研读、议论“学习型组织”这个新的管理理念。后来,党的十六大把建立“学习型社会”列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可见其对我国影响之大。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位西方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去年12月特地来上海拜访他的东方老师——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原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怀瑾先生“只缘避迹出乡邦”,离开台湾旅美侨居3年。其间,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后,正师从西方系统动力学奠基人佛瑞斯特教授,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新管理学学科。后来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南先生,由南先生而爱上东方文化,从而他又拜师南怀瑾研修中国传统禅文化,并每天坚持两个小时的静坐修道,直到今天仍坚持不辍。所以,世界上许多学者都知道彼得·圣吉是接受东方哲学、每天坚持打坐冥想的西方管理学大师。 通过将西方系统动力学和东方文化相结合,彼得·圣吉致力于发展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在其中人们能够从工作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的愿景。他以冷静的眼光和关爱他人的爱心,把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开发智力、创造财富以及认知科学融会贯通起来,创建了影响世界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在彼得·圣吉以前的管理学者,大都是用西方传统的机械片断的思维方式看待企业,采用将企业管理分解成各种功能进行切割式的管理。这虽然有科学的一面,但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了。彼得·圣吉突破了这种模式化的方法论,尝试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整体思考代替片断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这就在企业管理学中引进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试图通过整套修炼办法提升企业的“群体智力”,以“学习型组织”模式从总体上回应了信息时代对企业管理的新要求。尽管近年来,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比如“扁平化管理”、“执行力”、“应变力”等思想的提出,都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能够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并没有过时。事实说明,只有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企业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彼得·圣吉正是从东方文化领悟到,学习是人的天性。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知识和能力,并非天生或本能,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在社会处于贫困落后的情况下,人们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和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增加,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要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创新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彼得·圣吉亦从东方文化获得了观察与思考的特殊定力,使他在种种美誉面前,仍潜心思考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关系。这增强了他的经济管理要与深层文化智慧契合的坚定信念。这在他的新著《变革之舞》中有着精彩的阐述。 据说,彼得·圣吉打算用后半生的时间在中国和印度探索东方文化的神韵。他对人坦承,每天坚持两小时的静坐修证禅文化,不仅让他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钻研学问,也对“修炼”一词有了深厚的感情。《第五项修炼》的英文为The Fifth Discipline,Disciplin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译作“修炼”,在意境上极为贴切。他认为这是蕴含东方文化的神来之笔。 这次中国之行,彼得·圣吉在回答记者关于西方管理理论是否适合中国企业的提问时,作了形象生动而深刻的回答。他说:当你听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时,两种不同的乐器和乐章演奏出来的乐曲,你会有什么感觉?其实感觉是共同的——美。这个道理同样适合管理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学也有共通的一面,只要是美的、适合的、符合规律的,就是适用的、有效的。彼得·圣吉还说,建立学习型组织来自文化和心智的因素,更胜于规则,所以不是规则让人来学习思考和共享,而是文化和个人心智模式决定着学习型组织。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创建一种学习沟通的文化,让个体智慧得到共享,融会发展为集体的智慧。这种西方管理学与东方文化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是相通相融的。 西方管理大师确实有着深深的东方文化情结。彼得·圣吉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致力于现代管理学的拓展和创新,值得钦佩。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杨振宁先生最近说的一段话,他说东方文化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本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基于人与神关系的神本文化,即基督教文化。神本文化是一种分离和竞争的文化,容易导致宗教战争、种族制度,是一种缺乏韧性的文化。这是杨先生长期接触、比较东西方文化之后得出的结论,值得思索。可以肯定,人本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平和、勤俭和奋斗的国风民风,这是中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由西方管理大师的东方文化情结,联想到人本、神本文化,也许是离题了,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