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由四所薄弱校合并而成,地处大都市中心最后的棚户区,大部分学生来自社会的底层,学生家庭中母亲为外省市来沪人员的占学生总数50%以上,学生父、母下岗或双下岗的占75%以上,学生父母95%以上只有初中以下文凭。在已经完成的三年学校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要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在原有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从“通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改善生源来源”的环境改变观,逐步转化为“通过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帮助处境不利学习者充分发展的”环境改变观。如何促进这些处境不利的学习者有效地学习,健康地发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然而我们学校51位教职工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8.8%,均为中初级职称,教师队伍结构不理想;目前又面临着随着新课改、我市二期课改的逐步推进,对师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如何发展教师专业化成了我们继续思考的起点。
一、教师专业化与学习型学校的思考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师专业化:它要求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与福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美国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内容标准: ●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 ●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 ●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建议的责任 ●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时间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总体上看国外教师培训有这样的一些模式:课程中心模式、学校中心模式、中小学与大学合作模式;教师培养模式从课程、教材、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校为中心”、“中小学与大学合作”等新型模式;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基层化、全程化、多样化。国内则以顾泠沅先生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较为著名。 任何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存在与发展必然有着各类相应的边界条件。这样一类强调专业自主、专业自律的教师专业化。它的相应边界条件有哪些呢?我们认为至少与一定的组织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
我们考察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 工业社会中基本组织形态马克斯·韦伯给出了详尽的阐述,科层制分级授权,层级管理,组织形态呈现金字塔型,各部门经由上级授权执行某类具体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业和通讯业的发展,整个地球变成地球村,一些组织行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24小时全球连续运行的形态,需要组织随时根据外界状态作出及时调整。信息时代的后工业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就是人的创造力,是人的知识,需要人们创造性地工作。科层制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某种不协调日趋明朗。 彼德圣吉提出了因为新型的基本社会组织形态――学习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在解决和工作中,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 ○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人们之间坦率的相互沟通。 ○人们抛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 学校依据社会分工,它的基本职能是承担起发展人的职能,学校作为专门发展人的组织更有必要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这类组织称其为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校将教师视为自我超越的个体,意味着教师和学校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受命者到共同创造者。通过自我超越这项修炼,使得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从事创造性的知识工作者,不仅被赋予权力,而且直接获得工作的内在热情。它可能有着这样的一些特征―― ●组织中的成员是积极主动行为者的主体; ●组织的战略目标是发展成员与组织的整体的学习能力; ●在行动中体现发展。 这样一类组织的建设可能会有效保障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样的一种组织在现时代该如何建设?这确实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既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工作,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体现之一。
二、数字化与学习型学校的思考 什么是数字化?我们认为数字化有三层含义: ○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构支持新型社会组织运行的应用系统; ○用体现现代教育管理思想、落实现代学校制度的组织行为模型规范组织行为; ○数字化本身是人类的创造物,这种创造物必然蕴含了人类的新型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扬弃原有文化并不断地发展新型文化、不断前进的过程。 各类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每个使用者是独立思考、主动行为着的主体,信息技术这样特有的文化、技术特质,与学习型学校的内涵特征天然契合。我们在考虑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时候,自然地选用了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型学校各类信息交换的枢纽工具。 ●运用网络技术建设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核心节点,通过该核心节点的运行为学习型学校构建提供开放、突破时空阻碍的信息交流窗口;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的专业化反思提供支持工具,为教师的个体智慧与学习型学校的集体智慧之间的流动提供融合的空间,为正式和非正式交流途径提供整合的平台。 ●在技术手段选用的过程我们更侧重不同工具的组合应用,而不是追求体现某一技术手段使用的鲜明性;更注重依据教育规律来组合技术手段,而不是根据技术手段来设计具体的教育应用方案。 信息技术作为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的必要工具,我们在学习它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讲授-接受,而是强调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信息技术的非线性技术特征、应用软硬件系统的模块化结构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类新型学习方式的学习素材。在学习、掌握应用的过程中不仅体验感悟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新型文化。 我们在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时候就是这样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这样一类组织重要的环境与文化要素。这样一类学习型学校我们称之为数字化学习型学校。
三、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构架思考与我们初步实践 我们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运行等三个方面来思考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在组织文化方面,作为一个组织可能无法规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是可以倡导它认为是健康的东西(尼克松在他的自传中就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 我们通过制度建设,倡导先进的价值理念,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在班主任聘任条件、各类先进评选条件中将这类价值理念显性化。在教师的业务活动中有组织地集中讨论学校中各类角色(教师、学生、家长)相处准则,逐步生成各类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而在外显行为上体现健康、进步的行为范式。 在组织结构方面我们 ○保留科层制的某些结构――校部和教导处层级,但是弱化了原有年级组职能; 我们是一所小型学校,原有的校、教导处、年级组三级管理体制,信息传递的路径长,不利于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体现与发挥,有时反而会出现业务落实失控的情况。现在我们保留校部和教导处,校部――学校的决策机构,教导处――学校的执行机构。 ○强化现有执行机构的职能,而不是分设各类职能机构; 现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习惯于根据具体职能设立各类中层机构,这样一类条块分割的组织形态,在现时代的社会生活中,逐步体现出相互隔离、工作难以协调的毛病。我们强化教导处职能,教导处融合教务管理、学校德育工作协调、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便于工作协调与执行。 ○强化教研组专业发展、业务引领的职能; 现有的一些教研组往往体现为业务的执行机构,而我们将教研组定位于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团队。教研组长不仅担负起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还需要担负起某个年级业务团队的业务引领工作。 ○建设新型基本业务团队; 我们吸取了上海市曲阳二中的经验,以班主任为业务协调人的科任教师班主任组聘制,形成以项目为导向的基本业务团队。

这样一来组织形态呈相对的扁平状,在组织运行上业务决策权下移,具体业务决策和业务执行融合在一个整体之中,这样的架构和工作策略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对自己专业行为的拥有真正的责任感,进而能够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和学习。

我们根据以上思考和初步实践,设计制作了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核心节点――学校教育网站http://www.zqlxx.com 。以此作为信息流转的枢纽。

我们在建设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时候,往往将学校组织建设弱化为学校校园网络环境中的核心节点或是一个综合型的应用系统的建设,这是将本体与工具混淆起来了。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与提升。
以上思考是围绕我校新三年发展规划制定中的思考,我们试图从数字化学习型学校塑造的学校角度,围绕学校的内涵发展,来探索学校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方法、途径、内容等方面的建设运行方案,并以此作为提升我校办学水平的突破口;通过发展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而帮助处境不利的学习者成为社会生活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 《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朱旭东:《如何理解教师教育大学化?》 《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孟繁华:《构建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 《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肖峰:《创建学习型学校》 《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3期 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 郄海霞:《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综述》 《比较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 顾泠沅 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03年第1期 蒋鸣和:课堂教学研究的录像分析方法 http://www.elab.org.cn/worldwide/tsdr/tsdr05.htm 温嘉荣 施文玲:从网络学习理论的观点谈教师在科技变革中的因应之道 http://www.elab.org.cn/worldwide/tsdr/tsdr11.htm 施莉: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综述 《成人高等教育》 2002.5 顾泠沅:基础教育的革新趋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来自美国教育实地考察的报告 http://www.elab.org.cn/worldwide/tsdr/tsdr14.htm Deborah L.LowtherMarshall G.Jones & Robert T.Plants:准备好应用网络教育的明日教师 http://www.elab.org.cn/worldwide/tsdr/tsdr09.htm 2004中国教育信息化论坛参会文章 网络地址:www.being.org.cn/practice/digi-school-p.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