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模走近公众 |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2 (阅读次数:
)
|
|
公示为今年的劳模评选带来一阵清风,它追求的不仅是公开公正,更深刻的内涵是让劳模走近公众。因为劳模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都在职工群众之中。只有走近公众,劳模的引领作用才会得以发挥,劳模精神的内涵才能更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同时,只有走近公众,劳模才能经得起群众的考验。 “铁人”王进喜、“一团火”张秉贵等老劳模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而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多种价值观的出现,有人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疑问,诸如现在的劳模号召力和影响力还像以前劳模那样大吗?劳模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模是否过时了等等,这种犹疑、叩问,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劳模感召力的下降。 因为不了解,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劳模的无私奉献、拼搏进取产生了疑问:“现在市场经济了,还有人这么无私?”、“劳模到底比普通人优秀在哪里?”……让劳模真正走近群众,首先要让群众相信劳模事迹的真实,相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真真切切生活着在平凡岗位作出不平凡业绩的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为社区、为你我增添亮彩的可敬可爱的人,他们是劳模。 社会需要一种引领时代的精神。劳模精神就是最强有力的时代重音。面对时代的需要,面对客观社会对劳模的“疏远”,各级党政、工会有责任引导群众走近劳模,在了解中理解,在理解中追随。 提高劳模的公信力,是让劳模走近公众的重要开始。 走近公众,需要劳模自身的业绩过硬,劳模的事迹真实可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具有先进性和感召力,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典型事迹生动感人,催人奋进。 走近公众,需要评选的过程公开公正。推荐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一个寻求群众认可度的过程。“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谁先进、谁杰出,与其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周围群众最有发言权。让基层群众对自己所认可、所敬重的心目中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投上一票,既是尊重群众,也是群众受教育的过程。 走近公众,需要劳模的荣誉与待遇匹配,让追求卓越的人吃香。对于劳模,我们就是要重奖,重宣传,只有让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吃香了,劳模精神才能发扬光大。对劳模重精神鼓励,缺物质奖励,就会造成劳动和价值背离,就会导致人们价值观念上的病变,社会心理的扭曲,使诚实劳动失去吸引力。劳模不计回报是他们的可取之处,但全社会应该体察劳模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充分关心劳模、尊重劳模、爱护劳模。 走近公众,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动的过程,更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在走近中,人们感受着劳模的风范,感受着劳模的可亲可敬可学,从而激发活力,进取向上;在走近中,劳模体会着人们的理解支持,体验着社会的温暖关爱,从而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
上一篇:学习型机关创建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企业离不开 职工信得过 -----青岛工会五十五年风雨兼程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