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新型工业化:中部崛起的安徽路径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8-23 (阅读次数:

     工业化始终是困扰安徽经济发展的难题。2004年12月28日,甫任安徽省委书记的郭金龙在分析了安徽发展的严峻形势后,制定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十二字的纲要。安徽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朱少春认为,安徽内生的经济能量集聚已经到了即将喷发的临界点,内生的经济能量如何与东部沿海产业大转移的趋势有效结合,正在成为安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龙头企业驱动工业化


    毗邻长江三角洲的安徽沿江马(马鞍山)芜(芜湖)铜(铜陵)城市群,在东部沿海经济向中部转移中一马当先。采访中记者在感受到工业集群化发展勃勃生机的同时,发现这三市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主导着本市的工业生产。马鞍山的马钢,去年销售收入是260亿元,芜湖的海螺水泥是160亿元,铜陵的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是140多亿元。这些企业规模大,带动力很强。比如只有30多万城市人口的铜陵市,围绕着铜料及衍生产品的加工,近年来已有10多个产品居全国第一。
    一个企业托起一座城市的现象在安徽相当突出。比如安庆石化之于安庆市,淮南煤矿之于淮南市,淮北煤矿之于淮北市。这样的现象与这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相关,也与安徽天然资源比较丰富有关。经过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安徽的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今轻装上阵,面目一新。2004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03亿元,比1998年净增3倍,其中70%以上是50户骨干企业和20户省外投资骨干企业完成的。
    安徽的工业格局和当今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市场高门槛,决定了安徽加速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对此,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一言破的:安徽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为重点,以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的先进性带动产业的先进性,以产业的先进性带动工业的先进性,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独特的思路,要求安徽的工业化必须在较高起点上起跳。培植百亿元,甚至是千亿元规模的大企业,拉动上游产品的发展,牵动下游产品的延伸,带动整个行业集群发展以获得产业集聚效应,这在安徽已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路子。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是,不同产业开始通过相关产品进行横向集聚。比如马钢在规划“十一五”产品结构方向时,就确定了以汽车薄板为龙头,围绕汽车零部件生产进行钢铁制品的深加工,这无疑会增强安徽另一个主导产业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这样的产业集聚还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铜陵的铜产品加工波及芜湖,使得芜湖金属延压制品的生产规模在2004年达到了70亿元。


在竞争中迎接转移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际上会与东部沿海产生竞合博弈的关系,对于依然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安徽来说,颇有点以小搏大、以弱搏强的意味。
    安徽省委常委、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认为:中部地区迎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借力发展是大势所趋。迎接转移有两种方式,一是加入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体系,以低成本、低门槛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这对于安徽这样一个后发展省份是必不可少的,但接受的转移大都是产业的低端;另一种是以自主品牌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依托,积极参加国际产业分工,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效益促使产业转移,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来说,这对安徽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安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就是明证。14年前,安徽汽车工业还在全国无名。如今,在江汽、奇瑞、星马三大汽车企业的带动下,安徽汽车产量已居全国第六位。安徽汽车工业加速发展之势,让江浙等地的客商闻风而至,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前来投资办厂,为安徽的汽车龙头企业配套服务。
    安徽汽车工业成长之际,正是世界各大汽车寡头借助合资企业进占中国市场之时。对安徽汽车工业的迅速成长,奇瑞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认为是受益于自主创新。安徽的汽车工业靠自主品牌,击中了其他合资企业研发受到掣肘、成本较高的“软肋”,在部分产品上赢得了竞争优势。
    不仅如此,即使是生产小产品的企业,也有着在竞争中实现超越的机遇。铜峰电子2004年产值10多亿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工薄膜生产厂,但在17年前它还是一个生产服装的家庭作坊。在转产电容器时,全国同类生产厂家多达上千家,但铜峰电子坚持走技术领先的发展路线,聚集了一批国内顶尖的专家,使产品生产工艺达到了国际标准,终于从地方小市场走向了国际大市场。而且,通过它的技术扩散,还带动了安徽宁国一家电容器厂的快速发展。现在全国电容器生产行业只剩下100多家,而排位前三名的厂家,安徽独占其二。


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的灵魂和支撑


    在当初没有大量外来投资和技术涌入的情况下,自主创新对安徽来说,几乎是惟一的选择。这似乎是被逼出来的路,但就像沿着崎岖险径攀越山巅,一旦登顶,风光无限。人们很难相信,诸如马钢、奇瑞、丰原、江汽、海螺等一大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企业是在这七八年间冒出来的,如同潜流里的鲤鱼,忽地跃上了“龙门”。
    奥秘在于自主创新。从1998年到2004年的6年里,安徽累计实施技术创新项目2219个,开发新产品13779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9.6%上升到2004年的14.5%。以此为带动,安徽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每年达到了200亿元,是“八五”期间年均投资的4倍。
    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说,新型工业化的灵魂和支撑是自主创新。对于后发达地区来说,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能是先进地区经济的简单重复和量上的扩张,只有实行自主创新,最终取得技术领先地位,跨越式发展才能有可靠的支撑点。
    连续14年保持了50%增长速度的江淮汽车集团,如今是拥有汽车底盘、客车、轻卡、重卡和商务车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从专用客车底盘的研发起家,到轻卡到商务车再到重卡,江汽每次都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然后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这使得江汽可以在细分市场上取得技术领先,每推出一个新产品,都能引起市场轰动。
    目前,江汽的汽车底盘销量雄踞全国第一,轻卡销量全国第二,商务车今年开始产销量居全国第一。董事长左延安说,江汽是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它的研发能力,它的产品质量每天都在提高。有一组数字能充分说明“学习型”企业的含义:技术引进的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一般是12∶1,但在江汽,这个比例为3∶7。2004年,江汽用于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高达2.748亿元。
    用当今世界最先进、最成熟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主导产品升级换代,才能在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达到整合两种资源、占领两个市场的目的,这是安徽新型工业化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马钢的一名管理干部告诉记者,当前国际钢铁工业最先进的装备,在全国大一点的钢铁企业几乎都能看得到,但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明显,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创新和研发水平较低。使用同样的设备,马钢的冷墩钢可以用于“神舟”五号,用于我国新型核潜艇上,H型钢可以用于抗击12级以上风浪的海洋平台上,关键也在于马钢的创新能力高出一筹。
    自主创新、研发——关键技术突破——企业快速成长,这几乎已成为安徽近年企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定式。


创造后发优势:政府善用点金指


    事隔多年,奇瑞公司总经理尹同耀对向省领导立军令状的事仍记忆犹新。那是1998年,在奇瑞的英国工程师引进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比合同规定的时间慢了好几个月还没弄出眉目。安徽穷呀,拿出10多亿元搞汽车,哪经得起“洋专家”这么折腾?曾在一汽搞过捷达项目的尹同耀心里一急,就和几个伙伴找到省领导立军令状:按合同解聘外国专家,我们自己干,干不成,跳长江。同样心急如焚的省领导到现场看了大半天,最后一拍尹同耀的肩膀:行,我们自己干,干不成,我和你们一起跳长江。
   “没有安徽省政府最初的大胆决策和后来一次又一次在关键时刻的全力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奇瑞。”尹同耀说。安徽的汽车工业能够从无到有,并迅速形成了轿车、卡车、商务车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同样得益于安徽省及各级政府的大胆决策和扶持。早在10年前,在筹谋安徽经济加快发展的大计时,安徽省政府就下决心把安徽建成全国的制造工业基地,对经济发展全局意义特别重大的汽车工业被放在了突破口的位置上。
    安徽的企业家普遍认为,作为后发达地区的安徽,要赶超经济发达地区,必须缩短工业化的历程,尽快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体。为此,政府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无所作为。作为后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是必不可少的。
    在全国水泥行业已是绝对龙头老大的海螺集团,10年前还是一个局限在宁国山区的中型水泥厂。不过,它的优势在于——优秀的企业家,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安徽沿江一带良好的市场空间,便利的交通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石灰石资源。
    于是,在安徽省政府的决策下,波及三个地市的资源整合和配置开始实现乾坤大腾挪:芜湖将财政投资达3亿元、经营状况良好的白马山水泥厂以2亿元的低价出售给宁国水泥厂,换取宁国水泥厂将总部迁至芜湖,组建海螺集团。为了使其做大做强,又牵线搭桥使它低成本兼并新的年产300万吨的铜陵水泥厂。海螺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成为国内水泥生产企业的龙头,去年的产销量超过4000万吨,而芜湖出售白马山水泥厂得到的2亿元,便成了奇瑞汽车公司最早的一笔投资。
    将推进工业化与发达地区乃至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相结合,铸造全国性的制造业基地,是安徽加快工业化、实现经济结构升级的又一条捷径。安徽一度以家电大省名闻全国。在全国家电行业新一轮产业布局开始时,安徽各级政府和企业敏锐地捕捉机遇,靓女先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将滁州电冰箱厂卖给了西门子,将黄山电视机厂卖给了海尔,将荣事达洗衣机厂卖给了美的。近些年来,西门子、海尔、美的、TCL在安徽投下了数百亿元的资金,而安徽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
    不仅如此,近几年安徽省政府积极实施以加快工业化为重点的“861”行动计划,对加快省内企业的改革改造和产业重组,推动各种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特别是推进汽车、钢铁、煤电等产业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sdl


上一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下一篇:管理的哲学境地 解读查尔斯·汉迪“S型曲线”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