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两会激荡 是什么拨动了中国企业领袖的心弦?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4-24 (阅读次数:
两会激荡 是什么拨动了中国企业领袖的心弦?

——《中外管理》专访六位中国企业领袖

    创新中国时代,企业要创新什么?
   经济增长减速,企业如何应对?
   产业发展拐点,企业最关注什么?
   和谐共赢时代,先富者如何作为?
   “两会”期间,
   《中外管理》为您探问
   企业领袖关注的焦点。


在改革中闯出路!

    当中国经济处于黄金期时,综合矛盾也处于凸显期;

    当中国企业处于提升期时,体制改革又处于攻坚期;

    当2006年,中国改革进入第27个年头时,一切都仿佛长跑中的体能极限。

    这时,最需要果敢、冷静、坚定。在最复杂、最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迎难而上。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是如此。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所明确指出的:“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以及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具体阐释的:我们“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同时,全世界也都注意到:温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字眼出现了83次,提及“体制”29处。可见,当社会上各种观点空前激烈交锋时,中央在“两会”期间已经明确了前进方向。

    那么,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实践者,中国各产业的领袖们都在思考什么?都在关心什么?心中最渴求什么?在面临发展瓶颈、面临社会矛盾时,他们又表现出了怎样的思路与心态?

    为此,《中外管理》杂志在“两会”期间,专访了多位云集北京、不同行业、不同“出身”的行业领袖。从他们对当今人们最关心、最敏感热点问题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到面临转折的中国企业的下一步。

创新中国时代,企业要创新什么?

    《中外管理》:在温家宝总理为今年全国“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主创新已经被摆在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但同时,作为我们企业层面,国内不少行业和企业都屡屡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出问题。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众所周知的中国DVD企业的“1美元利润”……

    中国企业的创新方向,究竟何在?

荣 海(海星集团总裁):创新,就要整合长远目标



荣 海

    经过十几年高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慢慢走向成熟,在创新这个问题上,国内很多企业都达成了共识。过去企业确实可以抓机遇,只要能赚钱就上,缺乏战略,也缺乏自主创新,自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经过十多年发展之后,这些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在反思下一步的战略。到了这一步如果还不去自主创新,还没有核心竞争力,一定会遇到长远的困难。所以走到今天,中国企业一定要冷静,一定要追求长远的发展,而不图一时的成功,不盲目扩大规模,而是沉下心,舍掉一些东西,整合自己的核心目标。而自主创新的华为模式,是民营企业家们所推崇的。

尹明善(力帆集团董事长):创新绝不等于创高!



尹明善

    英国哲学家罗素1903年到北京大学演讲时说:中国是个大国,什么东西都不能依靠人家,都要靠自己!像瑞士这样的小国,就靠两个东西:一个是金融,一个是钟表,就可以了;但中国人口13亿,即使是杯子你都得自己造!

    所以中国作为大国,特别需要民族工业。而民族工业要靠自主创新。所以这次政协会上我有一个发言,专讲自主创新。力帆从1992年一个9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9000多人的大企业,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自主创新并非高不可攀!一切企事业,包括中小企事业,皆可大力普及自主创新!而要大力普及自主创新,就必须大力鼓励和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创新不是创高。“新”和“旧”是相对的,只要是没出现过、没使用过的,就叫新。创造或实施以往没有的产品、技术、模式、制度,就是创新。举个例子:集装箱的发明,就是把运输货物的盛具制成统一的尺寸,然后汽车、火车、轮船、仓库、码头的空间尺寸和装运模式都和该尺寸联系起来。这里并无高不可攀的技术,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见,创新难不倒中小企事业。

    其次,创新并非要创前无古人之新。其它地区/行业曾有,而本地区/行业尚无,融汇、改造到本地/本行业的,也可称为创新。

    再次,不能轻视形式创新和模式创新。只有“小”和“低”的自主创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才有可能被“集成”,才有可能被集汇到原始创新的高端。

    因此,我们一定要使自主创新万众共识,万众一心,打破创新的神秘观念,打破创新高不可攀的桎梏。让全社会,包括中小企事业,都来参与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事业、创新型地区和创新型国家就不会遥远。

刘玠(鞍钢集团总经理):自主创新,不仅仅是经济意义!



刘玠

    鞍钢这些年的发展,走的就是自主创新这条道路!是形势逼着鞍钢非走这条路不可,因为靠买技术,靠引进,我们没有这个条件,我们资金紧缺,原来的装备很落后,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要想打翻身仗,只有靠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技术,靠自己的双手!

    比如:我们平炉改转炉,就是技术创新,取得了成功,接着我们在一系列方面有了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比如说热连轧、棒材生产线、连铸连轧生产线、硅钢片都是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些自主创新的成果,或者说创新性的企业发展之路,使鞍钢走出了困境,相比技术引进项目,我们的投资省了1/3甚至1/2!没有创新你走不出这条路。

    现实是,有些技术你要买,越是关键的,人家越是不卖给你。比如说我们硅钢片的技术,5年前我们想从国外引进技术,可人家不卖。而我们自己开发,现在取得了成果,已经批量生产了。所以我自己深深体会到,创新型国家这一条道路,它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有巨大的国家发展的政治意义!但创新绝不意味着完全封闭的,而是要立足于自己去引进。不能引进之后不创新,过些年又需要重新引进,这个路走不通。

侯为贵(中兴通讯董事长):要立足市场自主创新



侯为贵

    自主创新有三层含义:原创性创新,相对比较难。改进型创新,通过消化别人的技术,改进提高,这也是自主创新。韩国、日本很多企业都走的是这条路,原创新技术很少,大部分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改造、消化以后再提升。而中国企业在消化方面比较差,但这应该是主要的创新途径。再有就是集成性创新,把各方面东西融合起来进行创新。

    这三种路途都是正确的,那你自己的企业怎么样来实现?原则就是不能漠视市场,要把市场放第一位。只要市场能控制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会慢慢发展起来。日本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所以咱们要善于总结他们这些经验,更要自己努力。

金志国(青岛啤酒总裁):不可忽视细小创新



金志国

    创新靠的是企业内部的和谐,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植入了创新和开放的两个元素。

    一说创新,大家就会想到革命性和原始的创新,可是自古到现在原始的创新有多少呢?所以第一点,我们要集成创新。第二点,我们不能忽视细小的创新。现在我们把自己的企业放在一个价值链上去竞争,原来是我自己去竞争,现在我和我的上下游商业伙伴拉起手来一起做。这种商业模式的转换,也是一种创新。比如我们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本身就是创新型的组织。它能够知识共享,能够把知识变成本能,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它能够不断反思,不断否定自己,这就是创新。

    我们为什么忽视我们眼前这些细小的创新呢?我们把细小的创新结合起来、积累起来,就是巨大的创新!

经济增长减速,企业如何应对?

    《中外管理》: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人大会议上公布“十一五”年均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2006年,中国的GDP增长控制在8%左右。而在过去改革开放的27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去年达到了9.9%。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经过27年的高速增长后,将要适度回落。这种显著的宏观目标调整,对于我们企业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这种调整?

金志国:里外里增长12%!

    不要单纯看8%,这个8%和去年的9.9%比,它的挑战性不比9.9%小。因为投入是要受限制的。过去是投入式的拉动增长,今年虽然是增长8%,但国家规定能源消耗要下降4%,里外里是12%!和靠大量投入增长8%,这个概念不一样。

    但这对青啤来讲影响不大。因为在投入产出方面,在循环经济方面,青啤早就开始做了,做了几十年了。

荣 海:质量比速度更重要

    希望比较平稳发展是中央的意图,但全国各个地区是不均衡的。地方发展的热情还是很高,其实很多地市制定未来的发展速度仍然很快。

    对于我们民营企业,现在并不是非常关心发展的速度,而是发展的质量和把握市场。

产业发展拐点,企业最关注什么?

    《中外管理》:当中国经济在快车道上持续发展了20多年后,必然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难点和障碍,而中央提出减速显然也是为了综合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那么在这些新形势面前,企业眼下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向文波(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关切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



向文波

    我现在最关注的企业生存环境问题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如何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问题。现在中央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只是纲要性的东西,具体如何落实,还在研究。如果不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是很大伤害。

    二是国家如何保护国内企业、国内产业和国内市场的问题。在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一刻也不能忽视主权的重要性。几乎所有加入WTO的国家都会有一些政策保护本国企业和产业。我们也需要这样,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

侯为贵:关切创新中的市场资源保护

    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市场问题。对国内自主创新企业,国家应该有一个保护的力度。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也都对自己的产业有一定的保护力度,比如:日本和韩国,都是通过控制国内市场的方式保护自己的企业。

    所以,我觉得国家在讲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把国内市场当成资源看好。也可以给外面市场,但是我有交换条件,而且要真正落实条件。过去咱们没把市场看成资源。市场实际上是最重要的资源,比石油都重要啊!

刘玠:关切钢铁业良性发展

    我最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钢铁行业的良性发展;一个是相关产业政策要落到实处。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同时在科学发展里面提出循环经济,对我们企业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主题。特别是钢铁行业,过去就存在不科学的问题。

    过去的钢铁行业,不仅存在盲目投资现象,还存在污染环境问题。举个例子:中国现在300立米以下高炉一年的产能是9800万,而300立米以下的高炉是早就该淘汰的。国外现在建的都是3000~5000立米的高炉,这种大高炉,环保、节能、效益都非常好。而300立米以下的高炉,炼一吨铁的能耗要比人家高出200公斤。9800万吨,每年要白白浪费2000万吨煤!一算吓一跳是不是?所以我认为钢铁业,都应该认真思考:咱们这条路怎么走。这些年来,我们运作的都是2000立米以上的高炉,但我也希望整个行业都能良性发展。

    这次会议我带来了一些建议,主要是围绕国家落实产业政策方面,能否有一个时间表?钢铁行业的很多产业政策已经制定出来了,比如:税收、贷款、项目核准等等方面,但是没有得到落实。所以我建议国家应该有所作为,在落实方面加大力度。否则产业政策也就会成为一纸空文。钢铁行业落后的小高炉、小轧机等等还比比皆是,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等落后情况不能再出现了,相关部门要抓紧落实才行。

荣 海:关切建立企业破产保护

    我关注的问题很多,这次我带来的提案是提议在新的《企业破产法》中,建立“债务危机企业保护(挽救)制度”。这个想法是在去年12月份工商联的会上,黄孟复主席正式提出来的,很多企业家都积极响应。咱们国家现在的《破产法》,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破产保护,对陷入危机的企业,没有给予拯救的机会。

    于是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旦企业出现资金链有问题,所有银行都会去要债。即使是一个很好的企业,由于一时的困难,在众多的舆论和逼债的情况下,一夜之间也将不复存在了,继而又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但是同样的情况像欧美、西方国家,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破产保护措施。你比如说像美国的很多航空公司,在9.11以后业务都大面积滑坡,甚至有一些公司宣布进入破产。但是在宣布进入破产的时候,它就允许债权人参与重整计划当中,不再逼债,但是要监督运行的情况。这一段时间非常宝贵,它有可能让企业走出破产。而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法律与政策。

和谐共赢时代,先富者如何作为?

    《中外管理》:按国际公认的分配公平指标——基尼系数,中国已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仅大于发达国家,而且是建国以来贫富差距空前拉大的时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此话看似简短,但是作为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它不仅反映出政府对社会大众所反映的民生问题高度关注,而且将民生与改革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这就给公众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大多数老百姓都过上更好的日子。那么作为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又该如何看待?如何作为?

刘玠:企业决策要更兼顾、更慎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情况,因此中央特别强调:在发展过程当中,要注意搞好社会的和谐,保持发展、改革、稳定。但是,这应该看到: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鞍钢也遇到这个问题:在发展中,有些过去不成问题的事情,现在都成问题了。这时就需要企业家在制定企业新政策和具体的规章制度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能够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要考虑不同层次的要求。总之,考虑问题要更复杂,出台一个政策之前,恐怕比过去更要慎重。

金志国:贫富差距,也有有利一面

    贫富差距是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现象,也有有利的一方面,说明国家发展了。在“发展是硬道理”阶段,产生贫富差距是必然现象。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调整,是会调整的。现在国家可以用一些政策来调节,比如:用税收政策来调节。

    我不在意别人说我富,我觉得很光荣。人们尊重你赚钱的过程:你凭你的智慧,凭你的能力,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赚钱。更重要的是,有钱的国家才会受到国际尊重。

荣 海:“共富”绝不是“均富”

    现在,民营企业家的财富,实际上都已经走到阳光底下了,模式都能够经得住考验。而且实际上这些企业做到这个规模,也懂得了和社会和谐共处,以求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有这样的觉悟,也有这样的想法。

    其实像我们这一批民营企业家,这么多年是带着自己的员工一起奋斗。发展好的企业,普通员工的收入都比其它企业要高。如果你到这个企业问他的员工,他们内心对企业家是尊重的,也是感谢的。而且民营企业解决了两亿多人的就业问题,的确是非常大的数字!不管别的,就这一点为社会解决了多少困难?这是不能否认的。

    所以现在提出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向文波:“患不均”思想要抛弃!

    我认为富裕本身并没有错,反而是好事,谁不希望富裕呢?现在民众的仇富其实不是针对真正的企业家的,企业家并不是处在风口浪尖上,他们对民企也并不恨。贫富分化的问题值得研究,但更重要的,也是人们最关注的是: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贫富分化?也就是说,人们现在关注的是财富分配的公平和机会的公平问题,而那些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功的企业家,人们对他们是尊重的。至于如何落实公平,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有些媒体过于渲染仇富情绪,是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很重要,要抛弃中国文化长期宣扬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社会需要差别,需要层次,希望致富显然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一大动力。

(采访:杨沛霆、刘宏君、李源、萧三匝,执笔:刘宏君)_sdl


上一篇:读者:不知“图书日”,“闲书”无暇读   下一篇:彼得·圣吉:是什么在妨碍组织学习?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