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城镇劳动人口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城镇劳动人口列入2010年前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就是提高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国务院日前颁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简称《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要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公民科学素养不容乐观
3月19日上午,在北京市地安门附近的一处工地,一位四川籍农民工在路边休息看报纸。记者对他进行了随机采访。
在问到他看不看有关科普方面的文章时,这位农民工表示“很少看”。记者随后在对该工地其他工人的进一步采访中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每天看报纸、看电视的习惯,但很少看科普文章,而是更多地偏重文化娱乐方面的消息。
其中有些人也经常上网,但主要是聊天、打游戏、浏览文化信息,从没专门看有关科普文章。一位农民工说:“有看科普书籍的时间还不如去看武侠小说。”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98%,美国这一比例为17%,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是明显的。即使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江苏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也仅为2.03%,全省人均科普费用仅为一角钱。
四川的一项调查表明,近半数成都市民不了解网络。江苏省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人相信求签可预测人生或者寿命,1/4的人相信相面,还有相当数量的人相信周公解梦、星座预测。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雷绮虹介绍,根据中国科协2003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商业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在社会各职业中均属较低人群。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城镇劳动人口的就业、转岗、创业能力,也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企业员工科学素质偏低,导致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很少,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根源往往被忽视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工厂、工地及各种服务行业中,从事着艰苦的劳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然而,他们中不少人也发现,城市的就业市场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乐观。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遇到“招工难,招有技术的工人更难”的问题,折射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劳动人口亟待提高自身科学素质这样一个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有人因此呼吁: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就是提高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维权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当发现有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保险得不到赔付、子女不能享受正常教育等侵害他们利益的事件发生时,社会各界都普遍给予关注和帮助解决。但因农民工自身科学素质低而不能满足劳动市场需求、不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不会从公众渠道获知所需的信息等潜在的、深层次的根源却往往被忽视。
当农民工找工作难、就业难时,往往靠政府从劳动力市场配置上给予干预。但从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分析,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包括劳动技能在内的科学素质普遍低下所致。
记者在采访那10多位农民工时发现,他们中除了一个是中专毕业外,其他人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许多农民工由于家庭贫困,过早辍学步入社会。他们进城后难以参与社会竞争,就业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一旦需要转行,又面临学习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新岗位的困难,给社会造成负担。必须完善培训机制
《纲要》指出,到2010年,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要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要逐渐缩小。为此,有关部门提出,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城镇职工在职培训达到2.5亿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00万人,农民工培训2亿人,使新增劳动力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90%。
一位河南籍高中毕业的农民工,来北京后当上了建筑队队长,与他同时来北京的还有17个农民工当队长。近20年过去了,现在只剩下了4人还在北京干得红红火火,而这4人全都是在工作中不断自学、进修的高中生。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工作又苦又累,还是有不少农民工自掏腰包,到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提高班,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他们不仅学到劳动技能,而且学会应用科学知识、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起科学思想。
据此,有关专家表示,面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劳动力科学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作为企业来说,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相关链接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重点面向四类人群
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为什么选择这四类人群?有关专家表示,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普遍较低,又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机会,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而且对于全社会具有表率作用。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包括: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等。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包括:逐步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等。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包括: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包括: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等。_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