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学习型组织中国实践的若干问题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3-15 (阅读次数:
 一、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发展最为迅猛:学习型组织理论于90年代中期前后传入中国;2001年5月18日,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高峰会议上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其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涌现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典型实践,如莱钢、江淮汽车等;近两年来,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的广泛关注,相关精神也被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决议等文件;2003年底由去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等九部委联合发起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 活动(简称“创争”活动),使学习型组织在中国面临又一次大发展的契机。 

    二、学习型组织研究与实践中的辨证关系 

    在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与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如下五方面的辨证关系: 

    (1)既充分认识学习型组织的价值和功效,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理想化色彩,又要看到学习是组织一项基本职能,它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不能将其神秘化、神圣化。学习型组织不是对其他组织管理理论和功能的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和增强。 

    (2)既要将学习型组织创建融入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实践之中,又不能将其庸俗化、泛化和虚化。学习型组织不应该是孤立的“另外一项工作”,而是应该融入组织的日常实践,要防止学习型组织“泛虚”以及模式化、方案化等几种不良倾向。 

    (3)既要认识到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不能陷入不可知论,无所作为。在实践中,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可以从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入手,争取落到实处,有重点地突破;同时,要看到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生态化的生成与演进过程,需要周密组织、持续推进。 

    (4)既要认识到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又不能忽略阶段性里程碑和成果。长期的创新与应变能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征,但短期的利润率、生产率等指标也需兼顾。 

    (5)既不能盲目崇洋、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低层次创造。 

    三、学习型组织的发展趋势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发端于系统动力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四大脉络,逐步整合汇聚成以“第五项修练”为代表的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对话以及知识管理、领导力等相关成果。 

    近年来,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与深入实践,该理论也受到了企业界与管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获得了更为迅猛的发展。 

    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三个: 

    (1)融合:学习型组织将迅速与其他学科或企业管理分支流派融合; 

    (2)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均将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生成与涌现出新的成果,得到极大丰富与充实; 

    (3)实践:理论与实践将更紧密地结合和相互作用。 

    四、如何推动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落地” 

    为了推动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落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与实践:

    (1)在理念普及的同时,要深入研究并掌握工具、方法及其应用。根植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主脉而开发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桥梁。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组织紧急且重要的问题,找到切入点和“杠杠解”,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工具与方法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将有利于把学习型组织创建深入下去,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念导入或“喊喊口号”、“贴贴标语”的表面层次;同时,要注意创建工作的系统性和生态化特点,维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2)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实践做法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认识并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社会经济、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实际,认真实践,拒绝浮躁,勇于行动,走出自己的路。 

    (3)深入总结、挖掘中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优秀实践经验与做法,并加以推广,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争取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集。 


上一篇:学习型组织创建贵在创新   下一篇:如何创建企业大学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