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劳动竞赛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职工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始于30年代苏区的公营企业,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一直成为工会的“热”项工作。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后,职工劳动竞赛虽然也在开展并发挥作用,但总体上逐渐由“热”变“冷”。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全厂性职工劳动竞赛每年都要举办两、三次,产业、地方甚至全省、全国性职工劳动竞赛每过两三年也要举办一次。进入九十年代后的十余年中,这类比赛很少组织。从最近的调查看,企业近几年劳动竞赛的规模、次数更是明显缩减。一些企业的职工反映每年劳动竞赛的频率平均不到1次,有的企业因生产困难甚至三年来连1次竞赛也没有搞过。
职工劳动竞赛之所以逐渐由“热”变“冷”,从调查分析看,“四个缺乏”是主要原因。
一是缺乏资金支持。过去,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企业应从企业奖励基金或企业基金中列支占企业标准工资总额百分之一的劳动竞赛基金。随着经济体制改制的深入,企业自主权扩大,过去的很多红头文件企业不再执行,一些国有企业处于生产困难、亏损甚至停产、破产状态,企业的资金有限,只能“集中使用”,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专门用于职工劳动竞赛。调查的4家国有企业都属这种情况。另据了解,目前在地方,政府财政也没有职工劳动竞赛奖励基金此类的科目。
二是缺乏激励机制。由于企业资金不足,重视不够,在劳动竞赛时对优秀、先进职工的奖励力度很小。从目前调查和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和计件工资,开展劳动竞赛时被评为企业“技术能手、技术标兵、技术状元”的奖励金额一般分别是50元、100元、150元左右,只有个别效益较好的企业奖励金额在300-800元左右,竞赛奖励多是一次性的,不与技术职称、工资挂钩,有的甚至只发一个荣誉证。
三是缺乏新的形式和内容。从调查看,当前企业职工劳动竞赛从形式到内容都过于传统和过时,主要有两种竞赛模式:一种是任务型。这种竞赛多是在“两头”开展即年头和年尾,主要是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合同或生产任务。一种是庆祝型。就是在厂庆、五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来临之际开展迎节日劳动竞赛。可以说,目前企业开展的劳动竞赛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这两种类型,竞赛的胜负多以完成数量的多少来确定,实质上都属于数量型竞赛。这种劳动竞赛只能给职工增加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加上当前许多企业都实行了层层承包经营,承包者为追求最大利润几乎已经使职工的劳动定额和劳动强度达到了极限,再搞这种数量型竞赛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也不利于职工群众的身心发展。对不少面临市场困难的企业来说,长年合同任务不足,数量型竞赛更无开展之必要。总之,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传统型劳动竞赛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四是缺乏明确的组织者。
职工劳动竞赛作为群众性活动,以往多是在企业党组织统一协调领导下由企业党政工团共同参与开展,经费也由企业行政拨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党组织的作用日趋淡化,甚至不再参与经济生产活动,这就使得这一活动失去了明确的组织者和计划性。现有文件法规并未明确谁是企业职工劳动竞赛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论在企业还是地方,工会只是把职工劳动竞赛作为自身群众经济工作的内容来抓促,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偶尔组织一次,费用也多是从本来就很少的工会经费中列支。加上,从九十年代以来,工会工作重点逐渐向维权转移,因此,各级工会对组织职工劳动竞赛也存在着许多的无奈和隐言。
“四个缺乏”反映出现阶段职工劳动竞赛面临“三低”窘境:企业经营者重视程度降低,职工参与热情降低,工会主动积极性降低。
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职工劳动竞赛如何才能重新由“冷”变“热”焕发活力呢?
有人认为,职工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倡导的是义务和奉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必须按职工提供的劳动支付相应的报酬,而不能让职工白白流汗。这些观点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值得思考和借鉴。
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职工劳动竞赛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任何历史条件下,要发展就必须充分依靠群众不断地进行创造、创新,也只有在不断的创造、创新过程中,职工群众的技术素质才能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职工劳动竞赛,使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鉴于此,新时期职工劳动竞赛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适应”,从思想观念、活动方式、竞赛内容、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转变和改进,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是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平等交换原则。数量型职工劳动竞赛的次数应当逐步减少,企业在合同或生产任务紧急的特殊情况下开展数量型劳动竞赛,要贯彻《劳动法》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按照规范的行业标准确定科学计酬方式,不能让职工既牺牲节假日等休闲休养时间,又奉献劳动力价值,要防止借竞赛之名剥削职工的现象发生。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职工劳动竞赛均应逐步由体能消耗的数量型向智能开发的技能创新型转变。
二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强化时代主题意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节约、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新时期职工劳动竞赛的时代主题。
要组织职工围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和环境保护等主题,在水、电、矿产等各种资源、能源节约和水、气、油、食品等污染的防止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节保”竞赛,以群众性实践活动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发明、发现、探索和相关经验的总结、创新和推广,带动全社会形成节保风尚。
各级政府应当把职工群众性竞赛实践活动作为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步骤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建立群众性竞赛实践活动奖励基金,从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支持、鼓励和引导,推动职工劳动竞赛的广泛开展。政府劳动、人事、财政部门和地方产业工会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定期举办地方性、行业性职工技术比武、技能大赛,加大对优胜职工的荣誉性和经济性奖励力度,弘扬尊重技工、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现人才、储备人才。
三是要适应职工自我发展需求,强化长远维权意识,突出职工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各级工会组织要从长远和根本维权的角度,把竞赛作为职工练学岗位技术、提升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劳动经济权益的载体和平台,强化主角意识,精心谋划和组织,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质量,使职工在每次竞赛中无论在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还是在服务水平和管理经验方面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为职工长期就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四是要适应现代企业不断快速发展的要求,强化自主创新意识,突出新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开发。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新产品和知名品牌。定位企业发展需要是企业职工劳动竞赛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因此,企业职工劳动竞赛应以企业节能降耗、新技术开发、创建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组织动员广大职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难题,加快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技术基础。企业经营者应把职工劳动竞赛列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统一协调部署,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实行竞赛优胜重奖机制,激发广大职工参与竞赛的热情,营造人人争学业务、争学技术的良好企业氛围。
(Y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