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关于青岛市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群体的调查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兴起,青岛市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声名鹊起。目前,该市拥有全国优秀企业家4人、全国创业企业家4人、山东省优秀企业家31人,经营业绩显著的优秀企业家150多人。一个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城市,何以能够形成如此英才荟萃、群星璀璨的优秀企业家群体?青岛,何以能够成为企业家成长的一方沃土?前不久,我们赴青岛进行了深入调研,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把打造优秀企业家群体作为城市发展战略
一个城市,真正支撑它的是什么?青岛市的领导者们认为,不是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漂亮的绿地,而是企业,是那些创造财富、集聚人才、容纳就业的一家家企业。城市间的竞争,胜败的关键是什么?青岛市的领导者们认为,是人才,而优秀企业家则是人才队伍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问题,他们站得很高,看得很远。
始终把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一刻也没有放松企业家队伍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工业产品创“金花”活动,到90年代实施名牌战略,再到近年来发展品牌经济,始终把企业家队伍建设当作关键问题来抓。近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成员每人联系一名企业家,市委书记、市长每年主持召开优秀企业家新春座谈会和两次大企业发展座谈会,经常到企业调研,把相当大的精力用在了企业家队伍建设上。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为企业家施展才干开辟广阔舞台。20多年来,青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作了四次大的调整:1984年,变企业干部由市和主管局“两级管理”为主管局“一级管理”;1992年,将一批大企业改为市里直接管理,同时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1998年,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分类分层分级管理,不再套用行政级别;党的十六大以后,将政府与企业由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出资人与经营实体的关系。管理体制的每一次调整,都顺应了企业改革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要求,为优秀企业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建设服务型机关,齐心协力支持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家成长。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推进党政机关转变职能,积极创建服务型机关。2004年,建立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由市直28个职能部门和所属12个区(市)政府组成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117家大型企业提出的各种问题。各部门设立“直通车”服务窗口,并形成快速联动机制,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为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服务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自觉行动。
大力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城市文化。对青岛,很多人惊诧于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巨头在同一城市能够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引导的结果。他们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到企业发展,不慕“官场”恋“商场”;积极引导企业之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把眼睛盯在对方身上,而是积极到市外、省外、海外找市场、占份额;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尊重企业家、崇尚企业家。在青岛,把企业家当作全社会崇尚的英雄,把经营管理企业作为人人向往的职业,已经形成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
二、为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选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对培养造就企业家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配备,通过选拔一个个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优秀人才,最终造就了一支令世人瞩目的优秀企业家群体。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市委、市政府坚持选拔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担任企业领导者;对优秀的企业领导人,鼓励他们留在企业寻求更大发展。青岛啤酒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世界知名品牌,但长期以来青啤规模不大,销路不广。为做强这一品牌,1996年,市委选派市计委主任李桂荣到青啤担任董事长,选派经营业绩优异的大洋食品厂厂长彭作义担任总经理,如今青啤已稳坐我国啤酒行业的头把交椅。而当海尔等企业迅速崛起时,市委没有把企业领导人调往党政机关“当官”,而是让他们留在企业,支持、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
谁善于在市场的风浪中搏击就选拔谁。市委、市政府认为,选拔企业领导者与选拔党政干部的标准有所不同,企业注重的是效益和市场,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效益的最大化,是能不能被市场接受。他们提出,企业用人首先要用能人,只要善于在市场的风浪中搏击、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就敢于把一个企业交给他。
不唯年龄、不唯资历,不拘一格选贤任能。青岛选拔企业领导人没有条条框框。海尔、海信、颐中等企业的一把手上任时只有35岁左右,近年来选拔的海湾集团、饮料集团、建设集团的一把手也都非常年轻。而某大型企业董事长1997年上任时已经57岁,至今仍然担任企业一把手。市委认为,企业家能不能继续干下去,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他的创造活力。有的企业总经理任职前,只是一名中层干部。
积极推进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1992年,青岛市企业经营者评荐中心正式成立。此后,投资6000多万元的评荐中心大楼拔地而起,花重金开发的职业经理人素质测评系统投入使用。评荐中心通过采取背景调查、业绩评估、素质测评、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运用联合招聘、市场猎取、高层交流、人才链开发等多种方式,为企业选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最近5年,评荐中心为100多家企业选聘了总经理及各类管理人才400多名。
着眼长远发展储备人才。企业发展要长久,企业家成长有周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先后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市管企业“百人后备计划”,开展“优秀人才推荐月”等活动,为优秀企业家的选拔提供后备人才支持,保证企业家队伍后继有人。目前,已推荐、选拔了500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年轻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作为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其中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后备人选100名。
三、不断提升企业家队伍的能力素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岛市委、市政府瞄准“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大力实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了对企业家的培养培训。
举办高端讲座培训,不断“换脑充电”。1997年以来,青岛与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合办了多期高级营销班、高级财务班、职业经理人培训班;2000年以来,分期分批组织企业领导人员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3个月的工商管理培训;2001年以来,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合作进行中长期的工商管理培训;从2002年开始,投入2000多万元,依托南开大学开展EMBA学历教育,参加学习的大企业负责人已有180多名。同时,他们依托企业家促进会,定期举办“创业论坛”。
搭建桥梁,与世界著名企业和企业家直接交流。通过政府、商会等多种渠道,多次组织企业家出访,到国外著名企业学习考察,参加“西半球企业家大会”、“世界华商大会”,进行国际商务交流。通过与英特尔、甲骨文、朗讯科技、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企业,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著名学校进行直接交流,企业家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
坚持在基层和实践中锻炼培养。青岛90%的优秀企业家都是从基层厂长、经理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安排近百名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人才,到独立法人企业担任一把手,或者在大企业中独立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培养。同时,他们还组织市直企业领导人员到市委、市政府综合部门挂职,提高他们宏观管理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成立企业家促进会,加强与企业家的联系沟通。企业家促进会成立于2004年8月,由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7名市领导担任特邀顾问,张瑞敏任名誉会长,荣获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的常德传担任会长,入会优秀企业家160多人。两年来,促进会已成为传授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讲习所”,企业家之间联谊沟通的“俱乐部”,市领导与企业家联系沟通的“直通站”。
坚持讲政治、讲大局,对企业家进行全方位培养。青岛市委、市政府认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应当具有政治家素质。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首位,紧紧扭住世界观这个“总开关”,扎实深入地开展企业领导干部“三讲”集中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创建“四好”企业领导班子等活动,并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不忘国家、不忘群众、不忘青岛的“三个不忘”教育和党员企业家队伍建设活动,为企业家把握方向、健康成长提供动力。人们看到的青岛企业家,既有对国际经济的适应性,又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
四、充分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和持久动力
青岛市委、市政府认为,要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持久动力;而要保持这种持久动力,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企业家能够获得应有的待遇、地位和荣誉。为此,他们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从各个方面激励企业家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业激励。对优秀企业家来说,最大的支持莫过于对其事业的支持,最好的激励莫过于帮助其成就一番事业。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你有多大的能力,就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结合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积极支持优势企业跨系统、跨行业兼并联合,把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企业家领航的企业集中。同时,他们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国际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向世界级企业的目标进军。
物质激励。青岛市把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本,让管理与劳动、资本、技术一样参与企业分配;承认企业家劳动性质的特殊性,不把企业家的收入与职工收入简单挂钩。1998年,开始实行基薪和风险收益相结合的年薪制。2004年,开始推行期股期权制度,实行股权奖励、优惠购股和期权激励,把企业家薪酬的绝大部分转化为股份,在企业家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从而有效规避企业的短期行为。
精神激励。企业家作为高层次人才,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往往超过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多年来,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青岛坚持给荣誉、给地位,使他们有地位、受尊重。重要企业的领导人由市委直接管理,享有与党政干部相同的政治待遇;尽可能多地安排企业家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市18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6位是企业家;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组织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开展向优秀企业家学习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的业绩和事迹。近年来,先后宣传表彰了近300名优秀企业家。
五、依靠制度保证优秀企业家群体长盛不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进行市场运作,企业家自主经营管理企业,对他们还要不要进行监督?对此,市委、市政府态度鲜明而坚决:要监督,而且要严格监督。他们认为,爱护和监督是辩证统一的,监督的本质是保护,最好的保护是监督。为此,他们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先后健全完善了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工作规则,建立了业绩考核、财务监管、民主评议等制度,出台了《关于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完整配套的监督机制。
谈话、打招呼制度。市委、市政府以及组织、纪检、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加强对企业情况的了解,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找企业负责人谈话,予以提醒、告诫,避免发生大的问题。有家发展较快的大企业一把手在领导班子里闹不团结,对有关部门的审计不配合。市委两位领导同志一起找他谈话,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问题,使问题得到了及时纠正。
外派专职监督人员监督制度。为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1999年,他们选拔了一批熟悉企业情况和财务工作的市管干部担任监事会主席,并分4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80多名财务总监、专职监事、监事会秘书和审计特派员,派驻到20多个市直大企业集团。对外派监督人员,市委、市政府要求他们“瞪大眼睛、竖起耳朵、闭上嘴巴”,既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又及时、深入地了解企业情况。
审计监督制度。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流动的过程,把钱管住了,就抓住了企业监督的关键。为此,青岛市在1999年建立审计特派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市管企业3年审计一遍的工作制度。同时,在企业一把手任期届满、任期内职务变动、企业改制等情况下,还要进行专项审计。
年度综合考核制度。为了改变多头考核的状况,从2000年开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纪委、有关工委、国资委、审计局、工会共同参与,对企业进行“六位一体”的年度综合考核。考核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为核心,全面了解生产经营、资本运营、改革发展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年薪、实行奖惩和调整企业领导人员的依据。青岛优秀企业家群体之所以长盛不衰,健全的监督机制起了很大作用。
(S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