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管理学的革命
——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简介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型管理学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处于前沿的管理学理论,被誉为“一场管理学的革命”。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推动个人学习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和组织发展的第一要素。把推动个人学习作为组织管理与组织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也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必然要求。
通过推动个人学习,使组织成员不断获取新的信息、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据统计,科技知识每增加一倍,19世纪大约用了50年,20世纪中叶为10年,而今间隔只有3—5年。知识爆炸、观念更新、科技飞跃、信息量呈几何速度激增,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无论什么人,只要停止学习,都很容易被时代淘汰。学习已成为个人生存发展进而保持组织优势的首要和必备条件。学习型组织十分重视成员的个人学习,并提供多种便利条件和鼓励措施。只有时时处于学习、思考的活跃状态,个人才能跟上迅速变化的外在环境;只有科学有效地引导组织成员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企业才有可能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应对未来变革与竞争的巨大挑战。
通过推动个人学习,使组织成员不断转变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实现自我超越。心智模式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假设和思维定势,不仅决定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影响个人所采取的行动。在传统社会里,知识、技术更新缓慢,经验性的假设对人们的认知和行动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既有心智模式的有效时间越来越短,必须不断更新观念,通过学习来克服思想的僵化,适应变化着的世界。因此,个人的学习,要由知识的积累上升到心智模式的转变,尤其要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摆脱孤立、片面、静止的认知模式。
通过提倡和组织个人学习,转变工具性工作观,树立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精神性工作观,实现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个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在不断学习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单纯为学而学不会使人感到快乐,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不断创新,创造新的价值,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个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实现自己向往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改变工作观、生活观、学习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挖掘组织成员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也才能使组织本身获得不竭的变革动力。
团队学习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而团队学习并非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组织中所有成员的积极学习,并不代表能够实现团队学习、构成学习型组织。因此,培育团队学习的本领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在组织内通过团队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实现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的飞跃,首先要实现每个人获得的新知都能快捷地让团队其他成员分享。知识不会因为传播而减少,交流和分享却能使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增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团队竞争就是学习速度的竞争。个人学习的成果,若不经团队学习的过程,就只是个人知识的增长,无法形成团队整体的学习力和竞争优势;相反,个人通过团队学习,实现成员的知识共享,就能快速提高团队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增强企业竞争力。许多积极采用学习型组织管理方法的企业,都十分强调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信息互通。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团队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技术保障和广阔的互动平台。不少单位都建立了内部学习网站或学习专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团队成员的深度交流,达到心灵沟通,逐渐形成基于个人目标之上的共同目标。真正的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彼此心灵的沟通,为共同目标而奋斗。团队学习是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深度交流”和“讨论”是实现团队学习的有效手段。深度交流是自由和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议题的过程,先暂停个人主观思维,彼此用心聆听;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辩护。通过这种敞开心灵的交流和讨论,才能打破个人内心的习惯性防卫,不断调整、引导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整合成团体的共同目标。
培育创新型团队文化,实现组织成员的默契合作。团队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将得到的共识转化为行动,进而建立起一种崇尚学习、崇尚创新的团队文化。它鼓励既具有创新性又能够协调一致的行动。这种看似矛盾的特征在许多一流的球队和乐队中都能得到体现,个人的创造性发挥总是能与团队的整体行动相一致,并且锦上添花。这里要特别强调,“习”比“学”更重要;没有长期坚持不懈的演练和交流,任何团队都不可能达到默契合作的境界。经过团队学习的不断磨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具有创新型文化的团队才能够达到“运作上的默契”。所以,那些精通团队学习的企业,必然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先机。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场变革
学习型组织由若干学习型团队组成。实现学习型组织管理是管理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
通过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使组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任何组织都依存于一定的外在环境。要适应飞速变化的市场与社会,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学习与创新是一体两面的统一整体。离开了学习就无法创新,离开了创新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创建学习型组织就如同上演一场精妙的变革之舞,是组织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断突破成长极限的过程。组织变革的动力是组织成员团结一致、迎接挑战的自主行动。学习型组织将管理的基点由外在的制约转变为通过学习调动其成员的内在潜能,又通过团体学习,形成基于成员个人目标的共同目标和默契合作,从而形成组织整体的竞争力。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纯理性主义管理思路,实现了管理方式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飞跃。
变个人英雄式的管理为集体英雄式的管理。传统企业管理多采取个人英雄式的领导方式。但是,任何个人的智慧都无法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只有集体的智慧才可能引领企业不断变革,适应外在环境的要求。学习型组织管理要转变英雄式领导观和命令式领导方式,树立领导是学习型组织的设计师和善于进行启发、引导、辅导的新型领导观:一是领导者要设计出企业的价值观和最终发展目标;二是领导者要真诚地分享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引导大家树立共同目标,并且以身作则;三是领导者要成为教师,不再采用强制力推动决策的实施,而是成为带领员工学习、创新的引领者、扶助者。企业发展策略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无须强制就能上通下达。在这种集体英雄式的领导下,员工都能民主参与企业决策,从而大大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使企业迸发出无尽的生命活力。
通过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使组织由一个被动的机械体系变革为一个主动的生态体系。这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至高境界。它改变了人与组织的传统关系,将组织由一架靠别人驱动的机器,变成一个能自我驱动、自我调节、自行变革的生命体,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体系。在解决人的激励与约束这一管理学的基本矛盾方面,学习型组织管理将教育学引入管理,用组织学习的方式来激发个人的内在潜力,通过树立共同目标,变他律为自律,使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企业本身也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通过调适自身机能来适应外在环境变化,从而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执笔:马仲良 于晓静)
(S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