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张篷布从下达命令到抢装结束,直至挂运上36477次“抢”字头列车开走,只用了1小时零3分钟。
“没有爱作支撑,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装运3000张篷布是不可能的!”随州站站长杨继华动容地说。
3天抢运“救命米”2400吨
“速运‘救命米’到四川省青川县!”
当接到抢运命令时,襄樊火车站下管的襄阳火车站全体职工心急如焚,货运工班14名职工请缨承担了抢运“救命米”的任务。“一想到灾区人民缺吃少穿,我们心里就特别难受,恨不得立即把粮食送到他们身边。”货运工班职工朱健说。
第一批待装的5个车皮到达时正是午时12时。班组14名职工没有一个顾得上吃饭,立即奔赴货场,紧急对位、开动叉车,紧急抢装。
叉车司机李大强是叉车能手,他一人独当一面,坐上叉车一连11个小时没下车。等他结束第一场战役时,觉得屁股生疼,原来屁股被磨破了5处皮,衣服与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同事迫不得已,给他把裤子剪烂才缓解了他的疼痛。
货运员朱芳,为了抢运“救灾米”3天没回家,婆婆一狠心,干脆给5个月大的婴儿隔了奶。
3天来,14名职工团结在一起,没有一人中途离岗。饿了,大家就吃口泡面,喝了,就喝自来水解渴。就这样,2400吨“救命米”被他们源源不断地抢运了出去。
“接下来几天,我们还将抢运‘救命米’5000多吨。”襄樊火车站货运工班长张子义说:“为抗震救灾出力,是我们班组14名职工的共同心愿。只要灾区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出动……”
高温下赶制救灾帐篷的班组工人

26日下午15时,北京最高气温达到35.6摄氏度。赶制抗灾帐篷的北京五洲佳泰新型涂层材料有限公司成型车间里,温度已达40摄氏度。记者看到,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170人分6个班组,工人们正紧张地干活,缝纫机的嗒嗒声响成一片。 飞转的电风扇难驱走高温,许多员工不时地腾出手抹去从头上滴到眼睛上的汗水:“干这活儿,视线不能模糊,要保证质量!”技工郭书弟头不抬地对记者说。因为闷热,有的员工脸上、脖子上、胳膊上都起了一层痱毒,但仍然不停地踏着缝纫机。目前,这家企业承揽着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等6个部门订制的13518顶帐篷的生产任务,要在30天完成。截至27日,他们已向灾区发送3180顶。参加生产帐篷的员工共350人,其中,有90人来自北京衬衫厂等5家支援企业。“许多人都是24小时连轴转,我们只有用保质、保量、保时地做出更多的帐篷,来表达自己惦记灾区人民的焦急心情,早点儿让他们住进去,这心里就踏实了!”党委书记王金兰嗓音嘶哑地说。张敏摄(ebs)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