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中国高技能人才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今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动组织联合在北京举办中国高技能人才国际论坛,来自国内外的一百余名代表共聚一堂,研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政策和措施。我谨代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本次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出席和参加本次论坛的省市领导、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代表、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积极倡导和组织这次论坛的中国劳动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官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时代,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国家兴盛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人才的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高级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其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并使他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因此,本次论坛将主题确定为“技能兴企,人才强国”,目的就是要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促进企业发展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交流和探讨国内外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希望各位代表和专家围绕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献计献策。
中国政府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规划。今年4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了健全两个体系、完善六个机制的工作要求。两个体系,一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六个机制,分别是竞赛选拔、技术交流、岗位使用、表彰激励、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机制。这不仅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级人才工作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被国外发达国家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好上述工作,需要行业企业、院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共同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加快成长的良好环境。下面,我谈三点意见,供参考。
第一,重视发挥企业行业主体作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是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技能人才作为企业产品的直接制造者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他们的数量多少和素质高低讲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产生直接和重要的的影响。实践证明,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先进机器设备可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以引进,但是广大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是绝对不能靠引进的。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必然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像重视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专家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好企业行业的主体作用,应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本行业、本企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出发,提出高技术人才合理的配置标准,做好需求预测,制定培养规划。二是要建立完善职工培训制度,落实培训经费,根据岗位要求,加强职工上岗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要积极推进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促使更多的青年高技能人才加快成长;要进一步建立技能带头人聘任制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的作用;要制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职工凭技能得到使用、凭贡献获得报酬的激励机制,使职工的技能水平得到承认,使用人待遇得到落实,工作价值得到体现,进而激发广大职工重视技能、提高技能、技能成才、岗位奉献的积极性。三是要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同业交流和观摩演示等活动,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技术攻关项目和技术革新,从而推动高技能人才不断成长和提高。
第二,要重视发挥技工院校培训基地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类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院校的系统培养,并与市场需求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成批量地输送后备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在职职工的持续提高提供条件。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必须按规律培养技能人才,走出一条数量多、质量高、周期快的新路子。
发挥好技工院校培训基地作用,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技工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要积极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最新要求,据此做好专业调整、师资配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另一方面,要与若干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培养计划、培训师资、教学实习等方面获得企业的指导和支持。二是统筹兼顾学学教育与在职培训。技工院校在面向新生劳动力开展后备高技能人才学制教育的同时,应逐步将培训重点向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倾斜,根据企业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企业职工进行集中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成为职工提升技能的“加油站”。
第三,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企业是主体,院校是基础,政府则应该发挥宏观指导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通过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方面进一步提高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支持程度。
发挥好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高技能人才评价政策、奖励政策、流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抓紧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和环境。二是积极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公共服务手段,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的是一般企业和院校不能或不愿承担的高(高端技能)、新(新兴技能)、长(长周期技能开发)、前(前瞻性技能开发)培训项目,突出先进性、公益性、示范性的特点。下一步,要鼓励重点城市大胆探索,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结合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建立高效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三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的限制,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院校教育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要进一步加强对鉴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保证高技能人才评价的质量。四是要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T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