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对一些地方的种瓜农民而言,一场可以被称为“瓜贱伤农”的噩运降临到了他们头上:大批成熟的西瓜囤积在地头,只见瓜价下跌,不见收购客商;在低迷的瓜市面前,许多瓜农面临连成本也收不回的困窘;最悲惨的是山西运城西瓜零售价每斤2-3分钱,逼近瓜农心理承受底线,出现了52岁农妇因瓜自杀事件。 从表象看,“瓜贱伤农”形成有产量大增、市场饱和的原因;有油价上涨、运输成本增加,“阻碍”客商运销的制约;还有品种老化、上市时间集中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深入分析会发现,内中还隐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瓜贱伤农”是农业丰收农民不增收的又一典型表现。应该看到,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涨价和农机服务价格随之攀升,种田投入增多,成本加大,农民依然丰产不增收。现在,无论种菜种瓜还是种粮,不少农民仍在凭借劳动力付出赚些辛苦钱,如果把劳动力付出换算成投入计入成本,种地会无利可图,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大障碍。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不仅有违国家惠农政策的本意,还会出现“粮贱伤农”、“菜贱伤农”、“奶贱伤农”等等类似事件,严重伤害农民利益。 同时,“瓜贱伤农”反映了在市场化进程中农民组织生产与农产品顺畅销售中的体制性缺陷:一是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缺乏准确的市场行情信息,不掌握市场需求,容易发生“一窝蜂”现象,譬如都去种西瓜,导致供大于求。二是城乡脱节,城市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仅今夏就有多个城市限制农民进城卖瓜,据报载,合肥市区只设78个西瓜销售点,平均8平方公里、两万人才有一个销售点;郑州市区禁止瓜车进城,部分瓜农只好以每斤5分钱的价钱,在郊外便宜处理。 另外,“瓜贱伤农”还折射出目前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误区:即热衷于那些短期内容易见效的事情,对涉及经济发展长远性的工作则过问较少;甚至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民要自己为产品寻找出路。其实这些都忽略了当前我国农村距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尚相差甚远,不少农民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安排经济活动习惯于受传统经济思维和社会信息影响,生产盲目性大。他们常被表面的市场现象迷惑,看到什么好卖就一拥而上,一旦市场低迷又马上转产,到最终产品滞销或销售看好时又后悔不迭。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经济发展慢,新农村建设基础何在? “瓜贱伤农”不仅伤害了瓜农,实际还伤害了市场稳定,伤害了社会和谐,也伤害了城市人的正常生活。为此,全社会都在关注,笔者近日就在报纸上看到了几条令人鼓舞的消息:陕西省内3条国道的25个收费站给西瓜免费放行,西安市农业局采取六条措施助推西瓜销售,蓝田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多吃西瓜倡议;宁夏银川允许瓜农走街串巷卖瓜。尽管这些措施中不乏权宜之计,但还是体现了全社会的热情。毋庸讳言,西瓜虽小,影响很大,不仅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影响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建设。为此,迫切需要政府提高执政水平,克服传统思路,按照科学规律去指导市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组织农民进入二三产业;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出和实施促农增收措施,帮助农民克服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决影响农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唯有如此,“瓜贱伤农”一类现象才有可能愈来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