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这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具体体现,当前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 全面改造和构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要站在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立场上,对过往农业生产技术重新进行审视、定位,改造不良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新技术,构建新的环境友好生产技术体系。全面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开发建设项目,各种农业技术经济政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等成果推广应用等,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止各种不利于保护环境行为的发生,制止使用各种不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资料,制止推广各种不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应当利用经济杠杆,对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涉农项目、技术、产品、行为采取特别的技术、经济政策,扶持、帮助、鼓励、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有目的地引导人们保护环境,善待环境。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中国生态农业是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是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考验的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环境保护型农业,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应继续发展。正在较大范围推广实施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于一体,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应在全国范围更大面积地推广。 大力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严格控制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努力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危害。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安全使用管理,控制农业自身污染。积极开展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 加强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做好农业环境预测预警工作 以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工作为重点,开展农田土壤、农用水、农区大气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摸清农业环境污染底数,严密监控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及发展趋势,做好农业环境污染预测预警工作,随时应对污染突发事件。 加强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做好村镇环境规划 农业环境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涉及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前瞻性强,目前欠帐很多。如村镇环境规划,以及外来生物入侵、农业野生生物保护,资源经济成本核算等,对新农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加强研究。 加快制定农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农业行为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对已有法律法规中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条款应进行完善、细化,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增强操作性。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配套法规,制定《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业污染生态补偿规定》等配套规章,将农业行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范畴。开展执法业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执法管理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制定农业环境及农产品有关标准、规范和指南,并进行试点、示范,用标准组织和指导农业生产。 加强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环保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农业污染,需要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具体实践。国家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同、帮助和支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探索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农业各类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逐级培训到位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广大农民,要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变为农民长期的、具体的保护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