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建设“五难”亟待破解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建设“五难”亟待破解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7-24
    日前,我们深入农村调研中发现,应城市新农村建设有一些难点亟待解决。
    一难:农村经济总量增加难。主要原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旱包子”、“水袋子”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资源开发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够。尤其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应城农村农技人员岗位错位严重,专业不对口,影响了农技服务的整体效应。
    二难:农民持续增收难。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制约因素仍然很多,种植业收入仍然是构成农民收入的主体,且大多数农民还沿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很难实现农业收入的突破;政策增收、增产增收、农产品涨价增收空间有限,农民创业能力弱,虽然外出务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不断扩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少,从事低收入工作多,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支出增加,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难:农民思想观念转变难。农民的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制、生育、市场等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传统思想还比较严重;抹牌赌博、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还比较盛行。
    四难:村庄建设管理难。村庄建设无序,普遍存在规模小、湾村多、分布乱、浪费大的问题,环境污染普遍,人畜混居,垃圾满目。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许多村庄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通车难、饮水质量差、文娱场所少等问题。
    五难:民主意识提升难。大多数村虽然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但大多数“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另外,农村基层干部民主意识差,许多村只是在村委会换届时,即3年才召开一次会议,平时村里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都是村两委负责人说了算,村民民主意识不强。
    农村发展中的这“五难”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延缓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我们认为,破解“五难”的方法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优农业生产条件。鼓励农民改善水利条件,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抗旱避灾能力;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办法,加大对现有荒山、荒坡、荒滩等闲置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引导鼓励农民把绿化乡村与利用“四旁”(屋旁、路旁、渠旁、堰旁)发展林果结合起来,把“五改”(改路、改厕、改灶、改水、改电)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形成以大宗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优势农产品生产为骨干,以“庭院经济”发展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向农业资源要效益、要增收;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向劳动力资源要效益、要增收;兴办事业,向减少支出要效益、要增收;加大投入力度,减轻农村教育负担,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惠民医院行动”,着力缓解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行的办法,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突出解决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住房、子女上学、医疗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开展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农户、科技示范户、美德进农家以及学习型家庭、平安和谐家庭等争创活动,推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积极开展村民与能人文化联谊互动活动,充分发挥致富能人和常年在外打工农民见多识广的作用,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让打工经济催生乡风文明。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通过设置公示栏、举报箱,举行村务、政务听证、评议、党员监督岗等监督手段,努力实现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和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上一篇:多些“农民诉求中心”   下一篇:话说新农村:“村官”莫当“山杠爷”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