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别用城市标准去规划新农村建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别用城市标准去规划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新华日报 ︱ 发布日期:2006-7-17
    眼下,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6月下旬,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张泉在南通参加全省规划全覆盖讲座时特别提醒,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导。 
  节约型集约化是新农村规划的核心
  城乡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目前,江苏省省辖市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仅为68.68%,县级规划建设用地覆盖率仅为43.88%。为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三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重大决策,即将城乡规划调控和管治范围从城镇深化到整个城乡空间,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再出现大规模搬迁等社会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从全国范围看,江苏又一次走到了前面,这一举措必将对全省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新农村建设不是造新农村。就江苏省而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有差异,南北有差异,东西有差异,这都需要分层次、分区域地推进。当前,城乡规划的核心是空间上集聚发展,方式上节约经营。比如,南通目前有120多个乡镇,存在很大的缩并空间。通过撤并、连片等办法,使乡镇的“点”逐步减少,规模逐步加大。各地在制定城镇规模、村庄发展布局时,应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使全省新农村建设成为节约型集约化的典范。
  因地制宜,乡土气息扔不得
  新农村的本质还是农村,那种想扔掉乡土气息把农村当作城市做的规划,要么“国内一流”,要么“五十年不落后”,这种靠拍脑袋、想当然编制的城乡规划表面上看很时尚,实际上却脱离了乡情民意,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行不通。
  江苏省各地特色千差万别,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也有苏北平原的豪放。城镇之间,既有共性特征的存在,也各有差异。体现在制定城乡规划上,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千方百计保留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 
  但把因地制宜简单地理解为结合地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发展区位上因地制宜。发达地区有发达地区的要求,滞后地区有滞后地区的路径,城有城的特色,村有村的味道。城乡规划全覆盖,首当其冲就是要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把城乡空间特色分开,城就是城,乡就是乡。要防止照搬照抄城市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去规划村庄,在符合农民生产和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农村资源、自然形态特征、产业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因地制宜,建设既具有现代气息而又富有浓浓乡土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拓宽视野重点解决五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急不得。但作为指导城乡建设龙头的城乡规划却慢不得,必须先行一步。当前江苏省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以规划全覆盖来解决或避免。
  城乡规划全覆盖面对的是全社会、全空间,必须更新观念,拓宽视野,科学预测人口流动与布局、产业发展及空间安排、资源需求与配置、交通组织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重点解决好五大问题。首先是交通问题。城市化模式、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的运行机制都是交通,包括居住环境、产居关系、服务业布局等等都是交通问题,这同样适用于新农村规划,要综合理解。其次是居住问题。要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要求,科学确定村庄的数量、布点,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集居点的规划建设。第三是产业问题。要结合发展趋向,给新农村产业理性的空间,包括布局、规模、结构。第四是空间环境问题。这次城乡规划全覆盖,不仅要覆盖城镇,还要覆盖到乡村,不仅覆盖建设空间,还要覆盖保护空间。第五是文化问题。文化并不单纯是历史文化保护,而要通过规划使整个地区文化精神、文化气息得到传承、延续和创新。

上一篇:农民不需要伪“代言人”   下一篇:“三驾马车”拉不动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改革路漫漫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