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建设新农村应重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建设新农村应重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发布日期:2006-7-3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地方农村新房盖高了,拖拉机、摩托车增多了,农民餐桌丰盛了,衣着打扮光鲜了。但是,那里的环境卫生却不如人意,甚至越来越糟: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不仅侵损地表,污染河流,而且孳生蚊蝇,使农民健康受到威胁。农民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根治脏乱差状况。

  农村垃圾问题并非始自今日,只不过这几年越发突出而已。总体上看,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公共环境卫生设施没有,或严重不足。自2000年以来,全国农村城镇化(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等)进程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集聚到新建的中心村和小城镇,这使昔日分散在广大乡村的垃圾、污水等随人口集聚而日益集中化。而这些地方的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要么根本没有,要么严重不足,因此垃圾、污水处理难题由隐性呈显性,造成当地环境恶化。笔者2002年曾到深圳当地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镇调研,发现该镇虽然大楼林立,车水马龙,但大煞风景的是,垃圾成堆,污水乱流。原因是经济发展过快,人口剧增,而没有建污水处理厂,垃圾掩埋场也不足所致。名列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镇前几名的该镇尚且如此,其他乡镇垃圾、污水问题就更可想而知。

  二是环境卫生设施虽然建了,但由于重规划建设、轻运行管理,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比如三峡工程上马后,一些新建的移民镇都规划建设了垃圾、污水处理厂等,但建成后因为缺少运行费用而开开停停。何以如此?因为当地政府财政无力支付运行成本,居民认为自己不应支付费用,或无力支付费用。这种重建轻管的现象,在许多新建的乡镇不同程度地存在。正是上述两个原因使垃圾污水处理,成为农村不能承受之重。

  如何破解这“老大难”的难题?根据笔者长期参与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经验,当务之急是,该建的要尽快建起来,建成的要管起来和用起来,充分发挥这些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作用。治理垃圾污水,改善人民环境,是农村卫生的主要内容,事关九亿农民的健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农村建设”固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新村镇建设,但反过来说,建好的新村镇要作到新起来,亮起来,则必须以人为本,解决好垃圾污水问题,使农民安居乐业。

  目前,虽然从总体上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现状不太乐观,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已经出现三个好的趋向。

  第一,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许多地方政府的领导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始更加关注农村环保与卫生。

  第二,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他们从切身利益考虑,提高了环保意识,并逐渐克服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的陋习。

  第三,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有大投入,治理因早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浙江桐乡市投资3亿多元、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市成立专业回收队,把城乡垃圾收集起来用来发电,垃圾焚烧后的废渣又制成环保建材。这场名副其实的“垃圾革命”不仅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还改善了该市环境,为做大轻纺业、开发旅游业创下良好基础。还有河北农业和畜牧大县正定市,将过去用于焚烧、导致大气污染的秸秆进行氨化等处理后用来养牛、养猪;同时,引进先进设备,把畜牧业大发展带来的牲畜粪便进行脱臭处理,制成生物颗粒精细肥料并出口国外,初步形成农业的生态和循环经济模式,既变废为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使当地农村的环境和卫生状况大大改观。

  对农村垃圾和污水的有序治理,涉及一系列的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问题和矛盾,知易行难,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现在刚刚破题,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对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如何合理布点,科学规划?对一些小规模的乡镇或中心村的垃圾污水治理有没有成熟的专业技术?已建成设施的运营成本如何补偿?各地的乡镇自然条件不一,经济水平各异,人口规模不同,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何因地制宜?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各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真正重视起来,尽快行动起来。

上一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表率   下一篇:别让农村文化大院变了味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