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日报(高凤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县域领导干部必须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党的先进性转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中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政治本色,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农村、农民身上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实现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和农民百姓的全面和谐。作为县域领导干部,就要时时想着老百姓,事事为着老百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做老百姓的贴心人。然而,我们当前的现状却是:交通发达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生活条件好了,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却淡了;通信方便了,干部与百姓打成一片的传统却丢了。不是老百姓对党不亲,而是有的党员干部远离了老百姓;不是老百姓不拥护党,而是有的党员干部伤了老百姓的心;不是老百姓不热爱党,而是有的党员干部没有展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当前,老百姓非常想当年的老八路,非常想当年的解放军,非常想当年的老干部,非常想当年的工作队,非常想当年的宣传队。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找回“老八路”,找回“老干部”,找回老传统。 首先,要经常深入群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域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往下走,实实在在地深入农户、企业、学校,特别是到那些困难多、问题多、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那些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去,了解和掌握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我们帮助做点什么。要真正做到进村入户,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体验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深入群众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好地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意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其次,要多为群众办实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件件实事。要充分认识到,群众的权利、群众的情绪从来没小事。要从细小问题入手,解决老百姓子女的入学问题、老百姓的就医问题、用电问题、行路问题、吃水问题、生产问题等等;要围绕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扎扎实实解决好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问题,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条件具备的要快办、办好,一时不具备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早办,决不能熟视无睹,久拖不决。切实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三,要扎扎实实地抓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抓发展,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我们要通过抓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受益,在发展中得实惠。结合九台的实际,我们要理清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带领全市上下求真务实地抓好各项工作。一是全力搞好“三个集聚”:即项目开发建设的重点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我们重点规划建设了卡伦工业集中区和营城接续产业工业集中区,从领导力量上、财力上、物力上都要集中倾向这两个集中区,使其成为全市项目建设的平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未来财政的支撑区;项目的主攻方向向主导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壮大矿产能源、食品、医药、机加、服务和旅游这六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向农业园区集聚,要把苗木花卉、芸豆、珍禽、黏玉米、绿色水稻、特产动物、药材、果品、酱菜等九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实现产业升级。二是力求实现“三个突破”:即要在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重点扶持壮大金锣、天景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切实抓好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要在农村城镇化上求突破,以县城为依托,有重点地发展几个小城镇,规划建设好特色村;要在农民非农化上求突破,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三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规模经营,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变;拓宽发展渠道,实现由少到多的转变;立足提质增效,实现由粗到精的转变。通过我们的努力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作者系吉林省九台市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