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分类指导 调研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新农村建设进展很不平衡,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一是一筹莫展型。这类村庄在建设新农村方面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子,单纯等待着上级财政给予扶持。二是有想法缺办法型。这类村庄与第一种相比,有了一定的想法和目标,但还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三是初步起步型。这类村庄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假以时日,村庄的面貌就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四是初见成效型。这类村庄起步比较早,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已初步显现了新农村的雏型。对以上四类村庄,我们应分类指导,对前两类村庄要从发展生产的角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对后两类村庄主要是帮助他们搞好村庄规划,在涉及村民的公益事业上多做实事。 建设新农村要着力发展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新农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村庄,大多数是靠发展主导产业,走“一村一品”的路子发展起来的。大体上有三条途径:一是立足优势求发展。海南省下溪坡村户户养鸡,2005年全村养鸡收入58万元,户均收入达3.2万元。海口市边海村依靠地处城郊、拥有红树林等旅游资源的优势,家家户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二是依靠企业带动促发展。广西沙水自然村依托两个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迟熟荔枝和瘦肉型猪,产值40多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3680元,比全县水平高出1000多元。 三是依托项目求发展。湖南省下蒋村,2003年该村紧紧抓住道县被农业部列入柑橘优势产业带项目县的机遇,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去年,人均纯收入4200多元,比附近村的农民收入高出1500多元。 建设新农村要有好的带头人 一是村班子要有强有力的好班长。广西罗政村村支书钟耀荣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当上了薪金不高的村官。村中大事实行民主商议,如集体山场、鱼塘、铺面对外承包等全部通过“一事一议”决定,承包费收入是怎么花的,也及时向村民公开。 二是要有乐于助人的致富能手。这类人不是村干部,但是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愿意帮助大家一起致富。海南省文昌市的梁亚宽,是个种西瓜能手,自己致富以后,成立了西瓜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周围的农户一起种西瓜,并为会员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 建设新农村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群众,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一是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近几年,各地开展的乡村道路硬化和环境整治,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海口市边海村,近两年修建了通往各自然村的水泥干道9条,全村义务投工投劳8000多个,自筹资金达50多万元。 二是公益事业建设在管理上要透明。要把资金花在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广西罗政村12个生产小组的道路铺设,全部由生产小组开会讨论,自愿集资,义务投工,集资款账务公开。目前,全村95%以上的农户门前通了水泥路。 三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投入的积极性。五年来,海南各级政府投入资金约1.8亿元,占全省文明生态村总投入的三分之一,全省机关干部、民营企业家捐助9100多万元,港澳台和海外侨胞捐助1500多万元,占总投入的五分之一,其余资金来自农民自筹。 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就两条路,要么外出务工经商,要么留下来从事种养业。为拓展农民就业和致富的门路,农业部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调研中我们感到,今后还必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从事种养业的能力。培训总体思路应该是: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行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在抓好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建设新农村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调研中发现,发展比较好的村,都不是一两年形成的,而是多年发展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考虑,今后,在宣传新农村建设典型过程中,在宣传建设成果的同时,更应该宣传这些村的奋斗历程。湖南省桥石村10多年前,经济发展落后,干群关系紧张。经过调整后的村领导班子,先是把发展村办企业作为突破口,从创办饲料厂起。然后是大力推行土地流转,之后该村又试行并推广了“股田制”,除每个人留足5分口粮田以外,其余土地村民入股,集中耕种。10多年来,利用集体收入,他们一年办一件事,从架设照明线开始,先后投资建设村小学教学楼,开通了有线电视等。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45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