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养造就新农民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养造就新农民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济南日报》 ︱ 发布日期:2006-6-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长久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是循环不断、层层推进地培养造就新农民,而新农民的发展目标是农业职工。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盖新房、建新村,而是要使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文化环境和整体面貌,都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再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文化。新房、新村、新街道,只是外在的“衣服”,生产和经济才是“躯体”,科学文化素质则是“灵魂”。三者的综合才是新农民。新衣服、壮大的躯体固然重要,但新观念、新灵魂、高素质更重要。后者不一定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但前者一定是后者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层层推进的过程。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是不断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知识,懂技术、懂管理、懂建设、会发展,具有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有了这样的新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和根本动力,也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力量。
    培养造就新农民,就必须逐步改变农民的观念,而改变观念要靠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要搞好文化站、科普宣传站和图书室的建设;电视、网络等“村村通工程”的成果要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应有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局限在文化娱乐上,也不仅仅是唱唱戏和让农民看看节目的事。而是要在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造就新农民,新农民推进农业和农村的新发展,新发展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再提高,并不断在新的层次上造就更新的农民,这样一种循环发展机制。其结果是,使农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工业化,使农民逐步向农业职工过渡。最终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国公民职工化、平等化。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格局与新局面。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与目标,也是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目标,是两者一致的发展道路与目标。

上一篇:着力推进农村村落社区建设   下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企互动”优势多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