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笔者认为,应把社区建设理念引入新农村建设之中,找准切入点、结合点,抓住着力点、关键点,不断推进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切入点: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必须集中解决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应搞好“四清四改”。推进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应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以全民参与兴办公益事业为突破口,广泛开展“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杂草、清路障,改水、改厕、改栏、改路)活动。二是应做到互助关爱。村落社区是个共同的居住体,应通过志愿者协会的救助站,动员社会和自然村人员捐款捐物,使困难家庭有依靠和保障。三是应培育文明乡风。通过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创办村落文化活动中心(站)、农民夜校、农民休闲山庄,组建农民剧团、农民乐队、舞狮队、龙灯队、腰鼓队、秧歌队,开展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比赛,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 结合点:整合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资源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量力而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一是挖掘人力资源,激活农村内力。农村中有一大批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知识分子、老复退军人等“五老”和致富“能人”,他们在村里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应充分发挥他们在组织和协调村落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整合项目资源,形成服务合力。在县乡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把国家和省市支农项目及经费尽可能地与村落社区建设进行对接,发挥政府有限财力“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部门齐抓共建的合力。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借助外力。应努力争取本村在外工作人员对村落社区建设的支持,鼓励他们捐资兴办村落社区公益事业。 着力点:注重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的关键要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应着力在构建培育新型农民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积极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村落内的闲置校舍、仓库或居民空闲私房等公共设施资源,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开办农民夜校、送科技文化下乡、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专业实用技术培训,做到培训进村、科技入户。二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围绕农民转岗就业,整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机构等教育资源,逐步形成“政府补助、部门服务、多元办学、农民学技”的培训机制。 关键点: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选好能干事的村带头人。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总要求,“在好人中选能人”,重点选拔一批有专长的“经济型”干部、敢闯敢干的“开拓型”干部、大公无私的“奉献型”干部。二是搭建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本着“村落社区建在哪里,党组织就设在哪里”的原则,逐步摸索出一套以村民自治为核心,以党建为龙头,以党小组为枢纽,以党员为骨干,以“一会六站”为组织形式的党建体系,使无职党员在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中有岗、有责、有为。三是构建社区党建长效机制。应建立“四会共商”工作机制,即县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乡镇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成员单位党建联席会、村落社区党小组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