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吉林省副省长全哲洙:确保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吉林省副省长全哲洙:确保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 发布日期:2006-6-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提出的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当前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总抓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三者之间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战略思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战略的具体化。今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形成良好的开局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在认识上消除思想误区,在工作上抓住建设重点,在行动上形成整体合力,确保新农村建设形成良好开局,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着力破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误区
    一段时间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热点。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讲,还缺少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因而在部分干部群众中难免产生一些思想误区。对此,我们要认真加以引导和克服。
    一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就是新村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跳出“三农”兴“三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新村庄建设既能直接体现农村面貌的变化,也能让农民得到现实的实惠,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一些干部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就是新村庄建设,特别是少数地方出现不顾物质基础、不分轻重缓急、不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兴奋点、着眼点都放在大拆、大建、强制拆迁和集中建立远离耕地的新村上的倾向,其结果,必将造成大量的投资浪费,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
    二是不能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一蹴而就。尽管我们现在总体上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条件,但由于农业、农村发展比较缓慢,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需要投资的地方很多,这就决定了解决“三农”问题决非易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是我省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县域经济不发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度将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地方认识不足:热情很高,但思路不清晰;口号喊得很响,但行动跟不上。因此,我们必须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攀比的思想,树立长期奋斗的意识,防止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情况,循序渐进,迎难而上,注重实效。
    三是不能以模式化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侧重点。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各地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方式有不同。我们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不能好大喜功、“一刀切”,搞成模式化。在选择试点、树立典型上,不能把用行政手段特殊帮扶和只靠外力“堆”起来的“花瓶”当做模式;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学不了”的“样板”到处硬性推广。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客观规律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途径、步骤、方法,防止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四是不能有单纯靠国家扶持的依赖思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本应由国家来提供。但过去由于国情国力的原因,只能是“农民的事业农民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新农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不是一切都由国家包揽。新农村建设项目也有不同的属性,重大公益性的项目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绝大多数靠农民办不了、靠市场没指望,但又是最迫切、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就应当主要由政府来投入;有的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种地、建房等,就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则应当由政府和农民一起办,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总的看,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侧重,是一种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替换、非此即彼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宣传、引导和鼓励的办法,通过建立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国家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使广大农民依靠辛勤劳动投身于自己幸福家园的建设。
    二、从实际出发确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其丰富的内涵,抓住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抓住“主线”,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前段时间,我在省内乡村调研时了解到,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民普遍反映出“三盼”和“三怕”。“三盼”,就是盼收入增加、盼环境改善、盼管理民主。“三怕”,就是怕乱摊派、怕搞强迫、怕瞎折腾。因此,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我们要从“三最”即: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地方着手,确定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不断加快产业战略性转型,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基础和动力。首先,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要加快实现农业的全面转型。努力实现农业产业技术基础转型,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耕作技术,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以标准化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注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者的自主行为为内在动力,适应市场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的多样化,探索和促进有机产业发展。特别是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进行农业产业供给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组织转型,加快农业工业化、产业化步伐。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专业性的产业组织,发挥分工优势,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其次,要落实产业项目。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以产业项目为依托。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区域产业特色明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谋划和运作,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结成形式多样的合作,落实好具体产业项目。从全省来说,主要是全力抓好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从区域来说,重点是建设东、中、西和城郊四种类型的产业格局,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区域优势项目。从村镇来看,关键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达到一乡几业、一村一品或者多村一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并在信贷、财税、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植。第三,要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以工促农的重要力量,县城和中心镇是以城带乡的主要载体。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交汇点。所以,我们必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路子,进一步促进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在此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坚持“培训、就业、维权”的“三位一体”,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完善县级功能定位,能下放的行政权力坚决下放到位。
    (二)培育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素质尽管有了普遍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缺、市场应变能力弱的问题日渐显现。培育造就新农民,当然离不开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等方面。当前,我们要下功夫抓好“一推双带”活动,通过这个途径加快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步伐。实践证明,“一推双带”活动以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和收入增加为主要目的,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民心工程,是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工程,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

上一篇:“干等”等不来新农村   下一篇: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财政转移支付效用最大化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