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候,第十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到了。此刻我们更深切地感到,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沙化与经济落后是一对孪生兄弟。我国现有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1%。全国贫困人口有一半分布在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沙区是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状况恶劣的地区,沙区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沙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沙区落后的经济状况就不可能很快扭转。因此,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既是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和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去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了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从整体上看,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果还是暂时的、阶段性的,沙区的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土地沙化的形势依然还十分严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防沙治沙工作实现大的发展和突破。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努力形成防沙治沙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要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作,严厉打击乱采滥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土地沙化,巩固防沙治沙的成果;另一方面,要把治沙与治穷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沙产业,调整沙区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沙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推动沙区农村逐步走上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保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根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重大意义,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抓实干,锲而不舍地抓好防沙治沙工作,进一步加快沙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