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曾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是中国知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要智囊成员。27日,记者利用林教授来长沙出席“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的机会,采访他对湖南建设新农村的精辟见解。 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林毅夫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 他提出,从长远来看,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根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仍然会有4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即使到了2050年,中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人均1.5万美元年收入的水平,至少还有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农民的生活不能实现现代化,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局面,就不能说是国家实现了全面小康。 切入点是为农村提供公共品 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是政府、学界关注的焦点。林毅夫认为,财政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使命,就是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品,这应该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林毅夫给记者分析:“八五”以后,国家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支持大的基础设施方面,尤其是在城市。但实践证明,城市资本是很密集的,城市消费相对已满足,结果,财政投资在城市创造不了多少就业机会。但这些基础设施建在农村就不同了,比如修自来水、下水道设施,安装电视接收设备、修县乡公路等,这些投资本身是劳动密集型的,使用当地的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会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极大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核心是培育新型农民 采访中,林毅夫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就是:新农村是为农民建设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现代化知识、观念开放的新型农民。 林毅夫说,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能搞成只是外表光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出来了,新农村才会真实地走进农民的生活。 “新农村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长远看,它把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的渠道打通了,是增加农民收入最长远的可持续的方式。”林毅夫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