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领导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贯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事关建设新农村伟大站略任务的成败。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提出,和“三农”工作的发展有着“血肉相联”的关系。在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走过了一条“发展---破坏---再发展---再破坏---再科学发展”的曲折之路。农村生产力曾几度遭受了不堪回首的大破坏。直到2001年冬天,笔者到湘西古丈县考察时,为数不多的老农们回忆起40多年前过苦日子时,数以万计的农民被饿死的悲惨情景,不禁清然泪下。这个破坏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人民日报曾发表了题为“天不可欺”的评论,阐明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道理。但是由于当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极左路线的破坏,不可能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总结经验教训。直到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践,我国广大农村自合作化以来才真正走上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发展道路。即使在这条路上也是走得很艰难的。90年代初期,农业又面临着新“危机”,农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一时间,“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成为底层的强烈呼声。我们只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求真务实的科学史观来分析“三农”现状,就能得出一个清醒的认识,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都有很大的差距。正如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趋势没有扭转。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就以农村近亿劳力进入城镇各行各业务工来讲,虽然他们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实际上己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仍不能享受国民待遇,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我国亿万农民兄弟仍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弱势群体。 新世纪,我国农业己逐步步入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大环境。如何实现中长期粮食供需平衡,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个世界级的大难题,是我国“三农”面对的三大挑战。当前存在的五大矛盾就是有力的证明。即人口增长与农业资源锐减的矛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与投入向高效益产业流动的矛盾、科技对农业产生的巨大作用与科技进步缓慢的矛盾、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全面实现小康与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以农业基础设施来说,不仅薄弱而且总投资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工,2005年度与1999年度相比下降70%。在全国18亿多亩耕地中,只有8.48亿亩有灌排设施,而且土地沙化趋势严峻。正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决定》还结合实际提出了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解成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同时,也包括对世界各国发展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上的总结。因而这一发展观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时俱进性、普遍指导性,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上历史和现实,就是科学发展观形成与提出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来之不易,是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代价而获得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自觉地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这一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计划纲要第二篇,对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及方针政策,分别写了六章(第4一9章),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笔者想就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几个带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汇报一些学习体会与认识,供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研究参考。 一是关于整合支农资源、支农资金、支农力量,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支农“统一战线”的问题。这是一支伟大的新兴支农力量,是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必不可少的重大举措。只有这样,才能变随机零星的项目支持为科学规划的整体推进,变“各自为政”为分工协作,把支农任务由“弹性”变为“刚性”。为此,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围绕“三个整合”,制定配套政策和规定,以形成支农工作长效机制。国家开发银行为支农带了个好头。他们通过融资体系的建立,使每一个农民都能获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融资机会,并通过人民日报向社会公开,产生了良好反呐。 二是关于从农村实际出发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虽然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又是容易被忽视甚致被忘记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中国农村是广阔天地,山丘平湖,千差万别。农村真正比较富裕的地方,只是“四边”的三农,即城边、镇边、区边(开发区)和条件较好的水、路边。农村总体来讲离不开一个“低”字,即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自身素质低。因此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新农村“二十个字”的总目标和要求,结合每个村的实际,选准群众公认的建设新农村的切入点,并扎实稳妥地推进。我国有65万多个村,千万不能搞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做到四个坚持: 一一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 一一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在农民自愿,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和有偿的基础上,可以推进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流转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一一坚持以人为本,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必须牢记“足寒伤身,民寒伤国”的古训,首先要从解决农民最希望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让他们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他们谋福利。 一一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要在发展机械化大农业时,扶持和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园艺型小农业,重建农业循环经济。这一点在作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 建设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法上还应做到“五要五不要”,即一要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义主义。二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三要民主协商,不要强迫命令。四要体现土特色,不要千篇一律。五要扶持引导,不要包办代替。 三是关于建设新农村,必须实方施人才发展战略的问题。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在一千多年前就讲过,国家之忧患莫大于缺乏人才。建设新农村没有大批人才不行。笔者认为,要象当年搞家庭承包经营制一样,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既要两眼向下,就地选用、启用人才,又要两眼向外,敢于引进各类人才。为此,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工程中,同样要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确保建设新农村各类人才的需要。 四是关于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即村党组织建设的问题。笔者与农民面对面,问及怎样建设新农村时,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先要解决“两人”问题,即村支两委的带头人,发展经济的能人。实践证明,一个村几百人乃至几千人,按照中央提出的目标,结合本村实际,把新农村建设好,从领导核心来讲,必须具备“四个好”的要求,即一名好支书、一个好支部、一支好队伍、一套好制度。这就是长效机制,这就是湖南省长沙县黄龙新村近30 年来,成为全省、全国物质与精神和政治文明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最近,我读了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主编的,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 建设社会人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本书介绍了全国31个省区市123 位优秀党支部书记,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惊天动地,集中到一点,就是一心为民,两袖清风,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他们的宝贵经验,证明了一条真理,“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所以说,贯沏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这个领导核心问题真正解决好。这应该是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首要成果。(作者傅学俭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委、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