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蕲春九棵松村地处大别山南麓,蕲春县西部,昔日的九棵松是一个远离城镇的贫脊小山村,全村没有一块红砖,没有一寸水泥路,资产不到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80 元,荒山遍野、杂草丛生、沟壑纵横、一贫如洗,改革开放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发扬“吃大苦、创大业、争一流、不停步”的九棵松精神,克难奋进、开拓进取,全面推进九棵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村级经济快速增长,村民不断富裕,村风日渐文明、村容日益整洁。如今,九棵松村工厂林立,别墅成群,绿树成荫,道路四通八达。全村2005 年实现总产值33589 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1578 万元,创利税1355万元,人均创产值11.2万元,人均创利税0.5万元,人均拥有资产27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 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九棵松村的作法是: 一、以工业兴村,促进发展,推进农业向工业的转变。 “发展是硬道理”,生产不发展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生活就不会日益宽裕,村风、村容就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因此生产发展是第一要务。九棵松人饱受传统农业之贫穷,也偿到工业带来的甜头,“以工业兴村”是改革开放后游安才同志立下的雄心壮志,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带领党员干部利用本地丰富的石英石资源,上山开矿,办起九棵松村第一个工业项目——石英石采石场,靠卖石头开始该村的工业兴村创业之道,当年获利8 万元,九棵松人第一次偿到了工业带来的甜头,于是他们采取“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发展策略,开发和利用石英石资源进行产品的升级,1990 年一1992年,办起了两座石英砂厂,实现产值过亿元,安排近1000 人就业,完成了发展的原始积累,实现农业向工业的初步转型。可是资源是有限的,再厚的老本也啃不了多长时间,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游安才同志和村党委班子成员,适时调整战略,采取“多业并举、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他们瞄准大别山地区丰富的森林“宝藏”, 与台商合资建立湖北九方圆特殊板材有限公司,开发利用大别山的森林资源,经过1994 年一2002年的连续建设,该公司目前年生产人造板能力达30万立方米,年可创销售收入2 . 5 亿元,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安排就业上1000 人,也是我国中西部最大人造板生产基地,同时他们1995 年与东风汽车公司合作创办了湖北汽车钢板弹簧厂,成为东风公司“AAA 级”供应商,目前该厂年销售收入1 . 2 亿元,成为湖北省第三大汽车板簧生产基地,截止目前为止九棵松村拥有企业单位21 家,工业产值占总产值9 8 . 7 % ,由农业村变成工业村,基本上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目前“九棵松” 牌商标和“鄂簧”牌商标成为全国著名商标,九棵松的发展带动周边贫困山村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大别山地区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大别山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注入了活力,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手中有米好唤鸡”,随着九棵松村工业实力的增强,工业利税日益丰厚,有力地推动九棵松村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难事”变成了“易事”。 二、科学规划、奋力建设,推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早在毛主席时代就有过建设新农村的提法,它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建设过程,因此,建设好一个村,需要合理构思和科学地规划,九棵松村早1986 年请武汉城建学院专家根据九棵松村~地貌和居民的分布情况,认真规划,设立了三纵三横的城镇格局,勾画三个工业区、三个功能区、四个住宅区的城镇规划,和居民住宅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2002 年他们请北京中兴设计院重新设计和规划两个高标准的居民住宅小区。有了合理的规划就不能纸上谈兵,要付诸实际行动当中,近四年来九棵松村投入资金3256 万元奋力建设,其一,根据总体规划“三纵三横”的城镇格局,投入资金634 万元,建成了环村公路、车站路、柳界路等水泥路面长达15km ,配备各种花坛、排水沟、绿化带,实现“村村通”、“组组通”的格局,改变了“泥巴路、羊肠小道”的历史。其二,配套城镇功能,建成变电站、自来水厂、宾馆、有线电视台、电话程控中心等一些功能设施。实现了“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宽带通、有线电视通”。通过游安才他们奋力建设,现在可以看到道路四通八达、别墅成群、整齐划一、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基本实现农村向城镇的跨越。 三、合理举措、积极实施,促进村民生活宽裕。 早在10 多年前游安才同志及其领导班子成员就提出“建十年厂、改十年田、十年扶持建房”的目标。全村3026 人,劳动力1835 人,全部在工厂就业,年工资平均8000元。虽然九棵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是看病难,以及养老和其它弱智群众等问题巫待解决,他们一方面采取帮扶方式,帮助那些老弱病残的农户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比如:2005 年他们对全村7 个重大疾病户每户送去扶贫资金8000元(董全书8000元、郑进军8000元、吴爱凤8000元、周黑姑8000元、熊承球8000元、董全红8000元、董宝国8000元),另一方面出台一些积极政策,解决农户当中的实际问题,比如九棵松村实行医疗合作制度,村集体投资200多万元建成现代的医院,并每年拿出资金100余万元实行补贴, 村民看病只承担3%的医药费,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对年过60岁(女过55岁)的年龄实行养老补贴400-500元,做到了老有所养。在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和老有所养的问题同时,他们还着手解决哪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他们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扶持,一是对家庭特困的户实行党员与干部包干扶持建起小别墅。二是一般困难的户村里每户无偿扶持他资金3300元,送红砖5万块不收钱。三是对家庭无劳力、经济条件暂时不够好的户,村里每户借给他建房资金2万元,分五年还清,不收利息,送红砖5万块不收钱。经过扶持全村147 户困难户建起小别墅,全村也有三分之二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楼。解决了村民的现实困难和生活环境,现在我们统计到,全村人均拥有摩托车0.4 辆,人均拥有电视0.3 台,人均拥有冰箱、洗衣机0.35 台,全村私家小车达到30 辆,村民的生活不断宽裕。 四、精心组织、全民参与、推动文明建设。 随着九棵松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不断富裕,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以促进两个文明共同发展。一方面制止和打击各种歪风邪气,村成立护卫队,保护村民的安全同时严厉打击各种抹牌赌博、封建迷信、打架斗殴等恶习,近年来九棵松村没有人抹牌赌博,无人搞封建迷信,无一例治安和刑事案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星级评比活动。他们不定期请省、市、县黄梅剧团来村演出,不定期开展体育比赛活动,今年元旦全村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全民比赛活动,既丰富村民的生活又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同时该村每年都要开展“双文明户”和“十星级农户”的评比活动,现在九棵松村八星级农户率达到100 % ,“十星级农户”率到达79. 8%。村民都想积极向上,敢比当先的风貌日益盛行,现在可以说,村民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好吃懒做,热衷勤劳致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五、内培外引,引进科技,培育发展后劲。 乡镇企业在技术上比较薄弱和技术人员比较缺泛,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九棵松村也不例外,可是企业要发展,经济要前进怎么办?游安才同志与其领导班子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一是内培外引,“内培”就是选派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年轻人去大专院校深造学习,先后有20 多人参加了武汉工业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脱产学习,学业完成后他们都成为公司的骨干,象湖北九方圆特殊板材有限公司经理董鹤是在南京林业大学学习过,湖北汽车钢板弹簧厂厂长吴礼林在中南财经大学学习过,“外引”就是招聘大中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