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失血”金融难支新农村建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失血”金融难支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海南日报 ︱ 发布日期:2006-8-29
编者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多方面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由于政府对农村金融投入相对不足,国有商业银行不断从农村地区撤出,金融资源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使得农村金融供给日益减少。金融资源的匮乏,对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影响巨大。 
    记者通过调研发现,现阶段,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做强农信社这个支点,从而使农民、市场这两个边在进行博弈的时候,能够取得基本的利益平衡。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农信社在艰难支撑农村金融局面的同时,自身历史包袱沉重难负,改革之路艰险难行,发展前景不那么令人乐观;同时,以诚信建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也不那么令人满意。 
    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的三篇报道,就是希望通过对目前农村金融工作主体——农信社的关注,探寻农村金融的强身之路,找到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钥匙。
    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点,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就不能忽视。然而,仅仅从海南的现状看,金融支持农村却并不理想,相反,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源却在流向城市。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省内数家农村信用社。 
    金融资源严重失衡 
    据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有关人士介绍,尽管近年来金融对海南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的作用,但是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依然不够。严重不均衡的金融资源使绝大多数金融资源都留在的海口和三亚。 
    据了解,目前县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普遍被上收,县级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成为单纯吸收存款的网点,通过上存的形式,将原本十分稀缺的县域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同时,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发育不充分,大部分经济落后的县域的商业银行经营网点稀少、规模小,发展资金匮乏。在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也难以给农村经济太多实质性的扶持。例如,县级的农发行基本成为“粮食收购银行”,功能单一;农信社由于历史包袱到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支持“三农”已经是勉为其难,从事其他信贷业务也是力不从心,可以说,这种“失血”性的金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在2003年6月开始的两次全国农信社重组和改制的浪潮中,海南都没有参与,至今没有改革,在全国相对滞后。 
    如果说存款使得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那么贷款同样农村同样乏善可陈。据了解,海南省目前贷款在农村更为稀少,目前贷款主要是“四个集中”:向大型优质客户集中、向优势行业集中、向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向中长期贷款集中。而农户和中小企业却存在着贷款融资难。 
    农信社独木难支 
    如果说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农村是趋于资本逐利的需要,那么,固守农村金融的主力——农信社的生存状况也并不乐观。 
    据介绍,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于1952年,最初是社员以少量资金集资入股而形成、服务于农民、农业的一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但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信社从成立伊始,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业金融机构。尽管农信社拥有自主吸纳存款和放贷的权力,但在贷款上,却常常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干预。由此形成了巨额坏账,成为农信社多年来难以割除的溃疡。 
    据了解,海南省农信社也是困扰海南金融的一个难点,除了具有全国性的坏账居高不下的普遍难题,另外,海南农信社还有一些“地方病”,例如在房地产泡沫时期,相当一部分的农信社将不少资金投入高风险的房地产业,造成清收缓慢,尽管这些年来,房地产业有所复苏,但是不良贷款清理仍不尽如人意。 
    据介绍,海南目前有19家县级联社,232个法人社,395个网点。资产质量方面,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提供的数据是,总资产约110亿元,负债约130亿元,其中存款逾70亿元,贷款43.81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1.79亿元,不良贷款比例接近50%。从资产质量上看,理论上早已资不抵债。 
    祛除沉疴轻装上阵 
    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农信社,面临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又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人们对它的未来还是满怀希望。但现实的问题是,首先要通过深化改革,祛除沉疴,轻装上阵。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农信社目前所以还能运行,除了有央行的再贷款,另一个原因就是海南省农信社尚有重组后获得新生的预期。 
    据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海南农信社经营机制在逐年改观,金融风险也逐步在化解,全省各信用社盈利面积开始增加。仅在2003年以来,全省超过157家信用社出现当期盈利,盈余面达65%。 
    不仅如此,省内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形势较好的农信社,这无疑令人信服的证明,海南也是可以办好农村金融的。例如,海口城郊联社就不可多得,该社不仅内控机制上可圈可点,22个信用社有18个做到了盈利,而且还帮扶了琼山附近一大批民营企业、养殖运销农户走上致富的道路。海口城郊信用联社主任吴贵波告诉记者,目前城郊联社的各项存款余额12.8亿元,占到了全省存款的近五分之一。在2003年的海南农信社工作会议上,前任央行行长戴相龙对城郊联社的工作赞许有加。 
    另外,海南农信社初现曙光还在于房地产开始复苏,这客观上造成一些不良贷款也开始“解冻”,多年积压楼盘的市值也在逐步回升,这使农信社在金融总量、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等各项指标发生了明显好转。而且,处于困境的农信社也纷纷寻求“突围”的办法。 
    此外,随着海南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环境的好转,客观也有助于农信社的经营。有省内金融界人士充满信心的告诉记者,在目前种种“利好”面前,海南农信社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继续转变经营机制,重获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话说新农村:先“雪中送炭”,如何?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需要千万个林秀贞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