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韩国教训,坚持“两条腿”走路
记者:目前关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就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后者则表示明确反对。你能否结合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经验教训谈谈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
刘德喜: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韩国新农村运动,其本质就是用非西方式的方法解决那些还没有被西方文明侵蚀的农村问题。它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但是,韩国新农村运动也有深刻的教训:就是大量农村人口最终还是去了城市,由此导致农村地区大规模建设的浪费。由此导致没能逃脱西方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韩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新村运动所做的努力被人们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被闲置起来。这说明,韩国以至那个时代的日本,都没能逃脱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会不会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呢?借鉴汲取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显然预示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两种方向。第一种方向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习韩国的成功经验,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齐头并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第二种方向是,照搬韩国的经验和做法,但很快也像韩国一样,在较短的时期内就抛弃新农村运动的成果,走向西方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我个人认为,当前必须明确建设新农村和推动城镇化、工业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也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轮子,二者都不可偏废,而且可以相辅相成。既不能将其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彼此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记者:有专家说:处理不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对于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你是怎么看的?
刘德喜:我赞同这个判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和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这两个轮子共同前进,是建立在对中国的发展全局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的。这个科学判断就是:我国从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具体到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省、一个市或县,尤其是乡镇,绝不能生搬硬套中央的科学判断,认为自己那个地方完全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都可以两个轮子一起转或“两条腿走路”。特别是具体到基层的县和乡镇,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因而需要防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进行机械式理解。
目前中国的状况是,有的市县和乡镇的发展状况可能与中央的科学判断正好吻合,即从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这样县或乡镇就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工业化两个轮子一起转,也就是中央所说的“两条腿走路”。有的市县和乡镇已经全部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像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市县和乡镇。这里的主要任务或战略布局可能就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如何进一步发展以及如何支持和反哺其它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而不是在本区范围内进行“两条腿走路”的问题。而中国相当多的市县和乡镇,尤其是中西部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还很低,80%甚至90%以上都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这里的主要任务或战略布局,可能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并辅之以力所能及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而不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齐头并进的问题,更不能将城镇化和工业化等同于新农村建设。这样,就违背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来含义。
记者: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关系有什么重大意义?
刘德喜: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认清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从当前来看,有利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特别是基层的市县和乡镇确立自己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正像江苏苏州地区某些市县所作的规划和政策中所说,实施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方针,可以使中国的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市民还是农民,都能平等的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相反。
从长时期来看,则有利于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是不同质的文明,也就是不同质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与美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城市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没有两样。我们之所以是一个中国人,而不是一个美国人或法国人,是因为我们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如果跟在美国或法国的后面,试图去学习或实现西方式的工业文明,即全面走向西方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道路,中国要想真正崛起是根本不可能的。
超越西方文明,探索中国特色之路
记者:韩国新村运动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为什么又走向西方式城市化和工业化老路?
刘德喜:韩国新村运动之所以在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又走向了西方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既与韩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地位有关,也与其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从国际地位看,韩国仅仅是东亚地区的一个小国,从政治和军事以至经济的角度来看,它与美国有着相当程度的依附关系,从历史和文化以至文明模式的角度来看,它又与中国有着相当程度的依附关系。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与中国没有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来往甚少,而与美国等西方世界却来往亲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韩国不可能运用中国式的文化和文明模式来建设具有创新内容的新村运动。最后,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明模式的影响下,韩国不得不抛弃新村运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继续走向西方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
当年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朴振焕在总结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时也指出,韩国新村运动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衰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韩国领导人的更换和韩国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所造成的。
记者:我国新农村建设可能出现的两种发展方向,会让人产生哪些忧虑?
刘德喜:我认为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忧虑。一种是忧虑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投入数万亿元进行新农村建设如同撒胡椒面,有可能是打了水漂;担忧者认为用这些钱进行城镇化和工业化,并以此来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其效益可能比进行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效益要大得多。
另一种是忧虑中国也像韩国一样,很快就抛弃新农村建设运动的重大成果,甚至一开始就用城镇化和工业化来代替真正的新农村建设,或将城镇化、工业化与新农村建设混为一谈,最终走向西方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
记者:你多次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应走超越西方工业文明的路子,是什么理由支撑你一直坚持这个观点?
刘德喜:我国之所以不能全盘接受西方工业文明,走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首先是因为我国不可能沿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轨道实现自己的赶超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虽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在产业发展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西方工业文明的模式,城市化和工业化始终是中国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奋斗目标;尽管经过20多年的努力,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在各个领域都处于全球性的产业链条末端,就是说,在西方工业文明体系的各种关键产业中,中国都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它的核心技术。如果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绝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赶超战略,成为与西方同等水平的现代化国家。
其次是因为当前以及未来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地位是以巨额的资源占有为支撑的。然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以占有巨额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它的顶端,因为当今世界已经没有新的资源地区可供占有。从资源约束的角度来讲,这个世界上只能有一个美国,中国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根本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过上高消费的生活;如果中国的广大农村依然沿着过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走,那么,几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中国使用。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能再重复这种老路。
传承中华文明,开拓协调发展之路
记者:前面你结合对比国外的做法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两种取向都做了分析、评判,那么你个人认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刘德喜:我坚信历史和现实都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选择路径和奋斗目标应当是:既要学习和借鉴韩国和日本进行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避免他们对新村运动的抛弃,即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