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必须统筹兼顾,科学把握。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善于实施差异战略,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扬长避短,乘势而上。只有围绕农民的“盼点”,形成工作的“干点”,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项目先行,夯实建设基础 项目就是增长点,项目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一是围绕农村工业化上项目。始终把“工业强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工程来抓,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着力抓好优势产业,通过增量拉动实现跨越发展,在同行业中争取领先地位,在区域竞争中处于“领跑方阵”。着力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引进规模企业落户,形成“一区多园”格局。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上项目。抓基地,夯实“原料车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围绕优质稻、优质油、中药材、畜禽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推进板块基地建设。三是围绕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上项目。四是抢抓政策机遇上项目。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实行重点攻关,逐步形成项目“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坚实的基础。 宣传先行,营造舆论环境 坚持把宣传动员组织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农村,体察村情民意,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宣传舆论部门高扬农村宣传工作主旋律,组织宣传报告团,下乡巡回宣讲形势、宣传政策。通过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活动,充分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规划先行,绘就崭新蓝图 规划是蓝图,可以使群众增强信心;规划是尺子,能够使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只有规划好了,才能克服“想怎么搞就怎么搞”的随意性,才能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盲目性;只有规划好了,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和工作效率。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注重规划的协调性,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来谋划,形成县城、建制镇、中心村、自然村四级规划体系。 试点先行,分类逐步推进 必须坚持试点先行,从点上突破,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盘。一是从产业发展入手,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村。力争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专业村、特色畜禽水产村、农产品加工主导村、外来客商投资创业村、旅游休闲观光村、庭院经济特色村、城镇商贸市场村、产业支撑型的小城镇村。二是从规划建设入手,建设一批示范样板村。经济有基础,群众有愿望的村,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破旧立新”上突破。三是从环境整治入手,建设一批乡风文明村。坚持把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通过环境整治,把干群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一环扣一环把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开展起来。 主体先行,保障民主权利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引导农民把建设新农村的热切期望转化为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对一些小型水利、道路建设项目,在尊重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通过“一事一议”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己出钱出物、投工投劳。对一些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走“政府出钱、农民出工”的路子,引导农民参与建设。二是做到还权于民。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证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步骤、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鼓励全民创业。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取消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革除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不断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巨大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