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乡村文化站“空壳”是并不鲜见的现象,要使文化站“活”起来,就要把乡村文化站建成一个“家”。 既然是“家”,就得有“家人”。乡村文化站可聘请有文体爱好、性情豁达、责任心强的离退休干部或喜爱文化事业的村民住到文化站,吃、住、玩都在“家”内,使到站活动的人感到一种亲和力。“住家人”兼管看守管护器材、报刊、花木及保洁工作。既然是“家”,就得有“家什”,主要活动设施“公买”,而有的东西也可大家凑,比如报刊,“公家”无力订众多的报刊杂志,“住家人”可每人订一份报刊,放在阅览室里公用,待下一期发下来,就可把旧的收归己有。这样能做到报刊常有常新。既然是“家”,就得有“开支”。因此还需要财政支持,切实保障经费开支。当然这项开支要以节俭为主,量力而行。既然是“家”,就得全家人爱护。到此活动娱乐的人要遵守制度,爱护公物,要像爱护自己家里的东西一样。 当前最重要的是“家”里还应有许多组织,如歌舞表演队、青年篮球队、老年晨练队、妇女健身队、琴棋书画协会等等,而每个组织都有负责人,协调各种活动交替开展。 如果从村委会到乡政府都把文化站建成一个“家”并齐心协力办好,乡镇文化站一定会“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