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8日在江苏昆山花桥镇采访时,几位农民正拿着刚刚领到手的职业证书到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登记求职。昆山通过组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镇、村联网的“村村通”,让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和城里人一样找工作。 在昆山,企业吸纳大龄农民就业,也可以像城市4045人员一样享受就业补助和社保补贴。在城乡统筹就业政策的激励下,九成昆山农民都成了上班族。 让更多农民像城里人一样拿工资,通过劳动力转移增收致富是江苏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任务。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500万农民大转移的目标,到今年上半年已成功转移300多万人,虽然还有不到200万的任务,但转移的难度大大增加。 据了解,目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1100多万,除了农业生产需要600多万人,理论上还有500多万可供转移,但数字上的供大于求与质量上的供不应求并存。这些留守的劳动力中,76.1%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七成以上没有一技之长,36.2%的年龄在40岁以上。与此同时,城市就业压力,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专家指出,要把更多农民从土地上拉出来,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局限于城镇的就业观,用统筹城乡的思路,着力消除对农民就业转移的歧视规定和体制性障碍。 为促进充分就业,今年以来,江苏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着力推进城镇就业再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围绕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对城乡劳动者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提供职业培训补贴,统一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统一进行就业登记备案,统一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全面开放城市职业介绍机构,为进城农民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等基本就业服务。在江苏省,政策层面上的城乡就业差别已基本消除。 光有平等的就业政策还不够。面对农民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能力差的现状,江苏省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免费发放“培训券”,吸引农民学习技能。如何将免费培训的好事做好,改变目前苏北一些培训点存在的培训内容单一,不是家政服务就是缝纫工,或培训课程老化等现状,激发农民的培训热情,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努力。今年6月,淮安5家培训基地与南京5家大型企业签订对口培训协议,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培训课程,甚至直接由企业派人上门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如果说培训增加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则会激励更多农民彻底离开土地。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城镇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农民由于依靠土地养老而依恋土地。为构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力转移,省内的苏州、无锡已进行先期改革。在苏州,农民只要到乡镇企业上班都可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纯农民参加新农保,新农保由政府、集体和农民三方出资,和城保之间可以接续转换。无锡则以纯农民、乡镇区域企业职工和被征地农民等不同职业来划分和确定参保对象,各项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无锡还是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制改革时,地方财政都给予参保农民一定的财政支持,体现经济发展后公共财政的“反哺”作用。记者了解到,为促进农民在城镇和非农产业稳定就业,江苏省正在推进农村社保体制改革,加快城保、农保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的互相衔接。考虑到南北地区差异,新办法不会简单套用苏州、无锡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