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中国有自己特有的客观实际,有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相对来说,三农问题积攒的问题却较多,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 “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解决,我国自然也跳不出这一规律,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可能所需的时间会更长。无论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还是从组织和制度创新的层面上讲,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我们就“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相对来讲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世界迈入21世纪的同时,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全球化、信息化和新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使解决“三农”问题复杂化。 在我国,“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很紧迫的政策执行问题。且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特殊性,即发展战略长期非农化、资源条件特殊、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国家。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按照全会公报的解释,“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乡村建设,目前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目前新农村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由一些民间组织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他们从培训农民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农民文化娱乐活动等着手,引导农民搞合作,利用当地资源共同求发展,最终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一种是各地政府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他们着眼于物质层面,主要内容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美化生活环境。后一种形态正成为主流。 笔者认为,在解决具有中国特色“三农”问题时,应当引入保农、帮农、兴农的新思路。 一、保农。中国农业人口众多、贫困落后、赖以生存的资源缺乏且空间分布不平衡是长期困扰农民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每年征用土地将近20万公顷。 征用农民土地引出的一些矛盾,确实是当前某些地方不稳定的因素。要解决征用农民土地引发的矛盾,最终要提出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征地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几个矛盾:一是耕地的减少和确保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二是对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补偿问题;三是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 解决这3个矛盾,第一是提高对农民失地的补偿标准,第二是强调对失地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第三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当地城镇的社保体系。农民征地问题的解决最终要提出来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本身的改革。 二、帮农。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现阶段农民的弱势与贫困,不是简单的收入低下问题,而是他们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的短缺。新农村最缺的就是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培养出一代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强大都市及其近郊农村与远郊农村建设3个层面的互动。互动的模式之一,就是城市利用资金、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服务“三农”。 以浙江衢州为例,提起“农技110”网站,当地农民都翘起大拇指交口称赞。牢记“贴近农村、关注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建网7年多来,“农技110”紧紧抓住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这个龙头,文明办网,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农技110”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在浙江乃至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衢州“农技110”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信息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咨询服务方面,“农技110”配有现场咨询专家,网站上建有咨询平台,另外还聘用了场外40多名专家,通过接听手机随时免费接受农民的咨询。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农技110”在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疑难、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副产品销售以及减少农村社会纠纷、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网站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被称为送科技的“及时雨”、传信息的“小灵通”、促致富的“好帮手”。“什么技术行,问问‘农技110’,什么项目好,电脑网上找一找”成为不少农民的口头禅。 截至2005年底,衢州市、县、乡“农技110”共收集信息76.4万条,发布信息54.5万条,接受网络访问264.15人次,网上促销、网上订单和网上招商累计成交7872次,计11.78亿元。 三、兴农。从世界范围来看,单纯依靠城市化难以解决农村发展和城乡协调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只不过是贫民生存空间的变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根据对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我国不能走单纯城市化、工业化的路子,也不能仅仅依靠增加财政投入解决问题。兴农必须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 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这是因为在中国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些最基本的要素现在还没有条件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我国农村,土地事实上是在不断减少,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欠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不可能向高度分散、从事高风险生产的小农,提供既难以审查监督、又无利可图的小额信用服务。中央提出了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三农”服务,我们应该按照中央要求,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为农村服务。现在各地及相关部门都在摸索尝试,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在搞小额信贷。我理解中央提出的是总的原则,只要有利于缓解“三农”问题,就都可以搞。应该把各地的经验汇总起来,集思广益,然后在法律、制度的层面加以解决。 二要构建适合小农经济的管理制度。从笔者在基层调查掌握的情况看,现在很多政策、法规出自部门。这些政策、法规都代表了部门的利益,由此造成远比过去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行部门垄断体制本身,导致一些支农政策失灵。比如,在我国农业主要投入品中,资金、化肥、农药、种子等,以及产出品的加工、购销领域基本上被垄断了,而任何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的部门都会坚持并且加强原有制度,当大部分涉农经济领域几乎都是被政府部门下属的单位垄断的时候,农民能在农业生产中产生利润吗? 笔者认为,为了缓解“三农”问题,应该这样从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要把降低制度成本作为政策出发点。 三要建立适合小农村社的合作制度。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必须用适宜小农经济的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而东亚小农经济社会模式的基本政策安排值得我们借鉴,即放开农业外部规模经营。我国农村需要多种形式的合作化模式。应该把农民作为生产力要素来看待。农村怎么建设?应该引导他们发展与农村经济有关的规模经营,如加工、购销乃至于进一步进入餐饮业、金融、保险领域。农民组织起来进入这些领域,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优惠。要充分相信广大农民的创造力,让农村劳动力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既要制定阶段目标,又要注重分步实现。在方寸地上,建设新的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