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和“城市化”分不开的命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和“城市化”分不开的命题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8-14
  城市化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业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市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概念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专家都表示,城市化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带动农村发展。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要建设新农村,非得减少农民不可。有一个农民从农村进到城里来,就减少了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者从而增加了一个消费者,农民的收入就可以相应提高:“怎么才算新农村建设完成?就是已经不需要再减少农民了。”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也指出,如果不把流动的农民计入城市人口,那么我国的城市化率是相对较低的;新农村建设中,除了在农村要做投入,还要帮助农民转移到城市。
  农村人口城市化同时还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要减少农民数量从而增加每个农民的耕种面积,这样农民收入才会增加,新农村才能实现。全国政协委员郭树清则说,只有推进城市化,土地可以相对集中,农业现代化才有更好的机会。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进城农民长期被排除在城镇体系之外。对此,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称,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同时保障他们的利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所谓的新城市不是盖高楼,而是城市的结构要改变,要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
  所以,如很多专家所说,必须认识到我们推进的城市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而不是一味求快求量。据新华网报道,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认为,新农村的建设将减缓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预计未来5年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会减慢,但这事实上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待遇也会有所改进。
  农村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城市化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如此不可或缺,那么新农村建设,是否就应该追求城市化,直至最后消灭农民?对此,《瞭望新闻周刊》发表特约评论员的文章说: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农村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进城务工农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因此,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城市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也撰文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且每年还要增长千万人,要把他们都转移到城镇谈何容易。这么多人在农村居住、生活,难道我们可以不闻不问吗?
  难道他们不该享有政府的公共服务、不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吗?即使我国现代化再发达,农业依然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农村依然是祖国河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进一步说,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而我们又不可能完全等到高度城市化以后再来建设农村。因此,为了避免农村发展滞后拖城市后腿,为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兼顾农村,实现城乡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回良玉副总理在2006年2月省部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明确指出: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为城镇化,二为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说,减少农民和建设农村要齐头并进。
  农村不能盲目向城市靠拢
  既然建设农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那么如何建设也就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农村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在各方面争取向城市靠拢,也就是“农村城市化”。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地的做法以及外界褒贬,却又不一而足。
  北京市朝阳区“农村城市化进程调查报告”说,农村城市化可以说是完成朝阳区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础。广东省东莞市已经实现了四个转变:农业变工业,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村级变社区。而与之相对,湖南芷江县委书记石希欣却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体现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实现文化的传承,防止村庄漂亮了,文化消失了。同时,要注意在人们逐步回归自然、追求生态的过程中努力保护生态、保持乡村的田园风光,防止村庄城镇化,避免出现城市人追求乡村环境的时候,农村人却逆反而行,去过城里人不愿过的生活。比如“农村城市化”在各地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乡村建设简单模仿城市,结果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乡村建设败笔。建筑上毫无特色,破坏了传统文化,甚至在很多地方,成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农村在某些方面向城市靠拢,让农民在很多方面能够享受到城里人享受到的硬件软件环境,这本是好事。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也包含了这层意思。我们要避免的,是片面的简单的农村城市化。正如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德喜所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我希望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能避免西方工业文明的困境,能长期保持获得创新内容的农业文明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共同发展的道路。”

上一篇:不要高楼华屋,要“生活宽裕”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的一二三四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