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要找准定位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要找准定位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8-11
    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我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万亿元,不及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五分之一。此外,“十五”期间我国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1.5万亿元,年均增长24%,而涉农贷款年增速比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增速低12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即将全面铺开之际,银行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却颇有不足。据悉,目前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约20%来自农村,这近3万亿资金在某种意义上流入了城市,而同时农业和农村发展却严重缺乏贷款支持。 
    无论是从农业的重要性,还是从金融运行自身特点来看,目前的农村金融体制都存在重大缺陷,其中有三个方面尤为突出:总体布局、组织机构和金融产品。我们看到,在没有形成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取了大量的农村资金,同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功能却不断弱化,提供的贷款产品也大多从“济贫”转为“援富”,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形成健全的发展模式,在农村发展中并未起到应有的金融主导作用。在此情况下,如果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可能会失去可持续性的制度基础。 
    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变化增加只是启动农村改革的必要条件,而更为重要的是创新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稳定地提供金融“血液”。在此我们认为,以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为主线,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国家转轨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历史起点。 
    这样的改革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目的是在农村金融发展中,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更好地结合起来。对此,印度和美国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思考。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印度储备银行(主要负责监管和协调)、印度的商业银行(国有以及私人)、农业信贷协会、地区农村银行、土地发展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从结构和功能上看,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鲜明的多层次性,表现出既合作又竞争的特征。政府通过该体系提供了较强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为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以商业性金融为突出特点的美国金融体系中,农业政策性金融仍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农村金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商业银行,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来组织贷款;二是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完全贯彻政府的农业政策和致力于改善农村福利;三是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体系,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然后逐渐转为债权人完全所有的合作性机构,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政府政策实施的替代作用。 
    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功能健全的,但运作中的政府过度干预也带来众多负面影响;美国具有非常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商业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活动往往更多地会通过市场来进行。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三个结论:一是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都在农村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二是需要有一个功能健全、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三是在建设农村金融体系过程中,重视政府资源与商业金融原则的有效结合。 
    考虑到中国的现状,未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应当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非盈利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参与制定国家农业信贷政策,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福利的改善;第二层次是合作性的金融机构,政府通过全力支持其改革,使其成为农村金融运行的主力军;三是区域性农业金融机构,致力于解决与当前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对应的、农村金融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扭曲;四是现有各类商业银行,通过政策引导和产品创新,使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五是非正规金融活动,确定其地位并加以规范引导,会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重要的正面作用。 
    总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们既应该学习印度经验,来强化脆弱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建立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也应当借鉴美国经验,在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中尽可能发挥市场和商业金融的效率功能。在这样的总体改革思路下,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等才能找到合适的历史发展地位。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全国研讨会召开:成效要由农民打分   下一篇:乡村债务困扰农村建设的难题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